11月27日,中國蠶學會理事長、廣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率領中國蠶學會考評組到石泉,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等方式,對石泉申報“中國蠶桑之鄉”工作進行現場考評,最終專家組一致通過石泉申報“中國蠶桑之鄉”工作。
石泉縣興桑養蠶歷史悠久,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到的漢代文物“鎏金銅蠶”就出土于石泉。“鎏金銅蠶”是漢代開啟絲綢之路最有力的史證,是中國古代養蠶業、絲綢工藝發展的考證依據,這枚“鎏金銅蠶”印證了中國石泉就是“金蠶之鄉·絲路之源”,見證了石泉是古老的“蠶桑之鄉”。
目前,蠶桑產業已成為石泉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主導產業,石泉也于2010年成為西部蠶桑產業第一大縣,2016年5月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稱號。
為什么石泉被譽為金蠶之鄉
1984年12月,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枚國家一級文物“西漢鎏金蠶”在我縣秦漢直城古文化遺址(池河鎮譚家灣村)奇跡般出土了。這只鑄工精細、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金蠶體長5.6厘米、腹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共計9腹節,胸、腹、尾足完好無損,前身微微昂起,體態生動若吐絲狀云。據考證,此蠶乃西漢皇帝賞賜事蠶營綢有功的地方官員和養蠶大戶的御制品,悄然酣睡在黃壤沃野的古直城,充分彰顯了兩千年前漢水沿岸蠶桑發達的農耕文明。隨著人們對這段塵封歷史的剖解,“金蠶之鄉”石泉縣的美名不脛而走,為我縣深入挖掘蠶桑文化內涵、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質、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奮力推進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蠶桑文化是農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質
蠶桑文化肇起于農耕,是農耕文化的最重要的精華部分,是農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質之一。相傳上古時代,黃帝的妻子嫘祖在漁獵之余發明了桑蠶,便帶領婦女栽桑養蠶、繅絲織帛,解除了人們的凍餒之苦,后世尊她為“先蠶娘娘”,成為名副其實的“蠶神”。據各方面考證,5000年來蠶桑作為我國廣大鄉村普遍開展的農耕活動,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不斷繁衍壯大的文明發展歷史進程,先后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先秦時期,蠶桑生產即達到較高水平,絲織品已優于其他農產品率先邁入商貿領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便有表述商品交換“抱布貿絲”的詞句。進入漢唐以后,蠶桑生產得到迅猛發展,以中國為主體的國際絲綢貿易活動空前活躍。以張騫出使西域為起點,先后形成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兩大水域的南北兩條“絲綢之路”,中國絲綢通過海陸通道大量出口,商貿活動差不多遍布全球,使我們這個以農耕為主的文明古國在世界上出盡了風頭。千百年來,蠶及蠶桑文化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我國農耕文明的主要圖騰和農耕文化的重要象征。歷經兩千年滄桑,褒獎蠶和蠶農的“鎏金蠶”現身有史以來以農耕為本、秦漢之際桑柘遍地的石泉,充分印證了我們腳下這片熱土與蠶桑文化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情結,使我們借助蠶桑文化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質成為可能,更為我縣著力打造“金蠶之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蠶桑文化是旅游產業最精美的嫁衣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奉行科學發展立足石泉實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奮力發展旅游產業,短期內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開發建設燕翔洞、中壩峽谷、后柳水鄉,基本形成南部旅游片區,并相繼啟動子午銀灘、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建設。我縣旅游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擠進省市旅游發展計劃盤子,分別在陜南秦嶺旅游、漢水走廊和巴山畫廊三大旅游精品線路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幸成為西安“后花園”的重要園區,旅游產業發展前景無限廣闊。與此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的旅游品位相對較低,文化品牌建設明顯滯后。我縣的生態資源雖然豐富,但實事求是地說,由于缺乏深度開發和文化包裝,難免存在“雄山不抵南宮、秀水未匹瀛湖、幽洞險勝柞水、奇峽遜于金絲”的缺憾,總體來說差異性并不突出。文化是山水的靈魂,品牌是旅游的嫁衣,毋庸贅述已形成共識。要想使石泉的旅游產業盡快凸顯后發優勢并確保又快又好地健康發展,就必須馬上著手深入挖掘蠶桑文化內涵,著力打造“金蠶之鄉”這張獨特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通過文化包裝宣傳營銷不斷拓展客源市場。千百年來,人們無不禮贊絲綢的精美絕倫,謂之“霓裳常帶云衣舞”。我們何不緊扣蠶桑文化抽絲剝繭,早日為“山水石泉”精心編織一件“金蠶之鄉”的精美嫁衣呢?
三、蠶桑制品理應成為旅游的主打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產業的重大要素之一,更是實現旅游產業興縣富民、促農增收最主要的途徑。我縣蠶桑發展歷史悠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通過高速發展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蠶桑大縣。本世紀初期,全縣上下適時搶抓“東桑西移”歷史機遇,決心重振蠶桑雄風,提出“鋪天蓋地栽桑、家家戶戶養蠶”口號。近年來,通過實施“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和“四大轉變”發展戰略,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和效益提升的既定目標,蠶桑產業順利成長為全縣農村支柱產業。強村大戶、龍頭企業、蠶桑制品也得到長足發展,為配套開發蠶桑旅游商品鋪平了道路。占此先機,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地將蠶桑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融為一體,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生能量。要切實加快蠶桑旅游村和蠶桑觀光園建設步伐,全方位整合蠶桑資源,開辟一條蠶桑旅游精品線路。廣泛開展“游蠶鄉會羅敷”、“觀桑海洗桑浴”、“事桑蠶扮蠶婦”、“采桑椹釀果醋”、“茗桑茶食桑菇”、“探絲路吟桑賦”、“祭蠶神祀織女”等蠶桑主題游樂活動,積極創造條件精心籌辦西北蠶桑文化節,充分發揮蠶桑文化作用,熱忱招睞四海賓朋,力求占據更多更大的客源市場。同時,不遺余力地全面推動“鎏金蠶”、“金蠶故鄉”、“絲路源”等特色品牌蠶桑制品的研發工作,將其作為主打商品,全力推進旅游商品開發向集約化方向發展。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盡快建立蠶桑旅游商品開發、生產、營銷、管理體系。在強村大戶的基礎上,創建基地鄉鎮,實施名牌戰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商品質量,拓寬營銷渠道,努力創建陜南最大的蠶桑旅游商品集散地。
四、蠶桑文化亟待挖掘提煉和包裝經營
千百年來,緊隨農耕文明相伴生的蠶桑文化留給人們無窮的回味與遐想。她與農耕活動息息相關,“家家兒女忙蠶事、墟里處處機杼聲”;她與兒女情長密不可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她是閨怨別緒的自然流露,“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她是鄉村田園的閑情逸致,“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她是勞動人民生存狀態的真實記錄,“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她是兵燹匪接生靈涂炭的亂世寫照,“蠶無夏織桑充寨,田廢春耕犢勞軍”。蠶自古被尊為神蟲,歷朝歷代不同地域的民眾都采用不同的方式來供奉蠶神,祈求桑柘繁茂、蠶叢豐熟、衣食無憂。我們要深入挖掘蠶桑文化的內涵,不斷提煉精華,努力提升品位。一要打好民俗牌。深入探尋我縣蠶桑文化歷史淵源,在蠶桑旅游村和蠶桑觀光園區倡導恢復古代流傳的祭祀“蠶神”、“蠶娘娘”等蠶桑民俗活動。二要樹起保護牌。竭力將“金蠶之鄉”及其相關的蠶桑文化要素整理打包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力求發揮更大的資源效能。三要擦亮文化牌。充分利用“鎏金蠶”這一舉世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順藤摸瓜研究論證石泉在蠶桑生產、絲綢發展、絲路源起、文化傳播等方面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建立完整體系。四要鑄造效益牌。加強市場運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廣泛開辦“蠶家樂”,系統開發蠶桑旅游紀念品,通過策劃包裝、科學營銷,進一步豐富蠶桑文化內涵,不斷增強蠶桑文化的吸引力。
總之,我們應充分發揮“金蠶之鄉”這張文化品牌的神奇作用,將其始終貫穿于旅游產品開發、商品包裝、宣傳營銷和服務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讓皇天后土恩賜的蠶桑文化資源盡快轉化為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努力將山水石泉建設成為極具文化魅力和發展潛力旅游強縣。
資訊權限圖標說明:
1、紅鎖圖標: 為A、B、C等級會員、資訊會員專享;
2、綠鎖圖標: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
3、圓點圖標: 為完全開放資訊;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投稿郵箱:gao@sinotex.cn
市場合作:market@sinotex.cn
客服專線:0532-66886655
投訴建議:1785284143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50058號 | 青島網監備案號:37021202000115 | 魯ICP備15026196號 | 營業執照公示
Copyright ? 1999-2025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