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時,在我國最主要的產棉區——新疆,天山南北“白田”似海,吐絮飽滿。
30歲的陳喜波來自云南昭通,13年前開始到新疆拾花。今年9月,他和妻子王登興,還有表嫂、舅媽等一行五人來到南疆巴楚縣務工拾花。
拾花的生活簡單而清苦。借宿在田邊的老鄉家,月還未落,就要在雞鳴聲中起床。一碗米飯、兩盤炒菜,是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頓飯。趕在天亮前吃好,借著晨曦的微光,陳喜波和妻子及幾個親戚來到棉田,開始一天的工作。
一棵棉株有10-14顆棉桃,矮的齊腳踝,高的到大腿。想要摘得多,必須雙手齊用,腰要始終處在彎曲狀態。為延長采摘時間,他們把干糧帶到地頭,午飯簡單吃過,繼續拾花。一直到夜色濃重,陳喜波和家人才披星戴月,返回住處。
三個月采摘的收入,往往能占到拾花工一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正因如此,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每到秋季,一批又一批的內地務工者橫越千里,遠赴新疆拾花“淘金”。
近年來,隨著新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機采棉在天山南北得到大面積推廣普及,北疆80%以上的棉田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人工被大型機械取代。南疆喀什、阿克蘇、巴州等地為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也開始加快土地流轉,走上集約化種植和機械化采收的道路。
曾經轟轟烈烈的內地采棉工進疆大潮,步入尾聲。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了家,也見證新疆城鄉面貌的巨大變化,陳喜波對于棉田里的變化深有感觸,“從老家來摘花的人越來越少”。作為機械化時代的外來拾花工,陳喜波還在猶豫,是否該說告別,“明年大概不會再來了吧,路途太遠,采棉也確實辛苦”。畢竟,找到替代拾花的工作并不困難。
標題:想說“再見”的采棉工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50058號 | 青島網監備案號:37021202000115 | 魯ICP備15026196號 | 營業執照公示
Copyright ? Since 1999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