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替代人工采棉,成為了當地采棉業,以及整個棉紡織產業繼續發展的關鍵改革舉措。
幾乎沒有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下稱農七師)更適宜發展棉花產業的地方了。
農七師主要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奎屯市。50公里外的天山山脈以其雪融水滋潤著這片土地,再加上豐富的光照,饋贈給這里最珍貴的白色禮物。
兵團是全疆棉花種植的集中區。2017年,全兵團的棉花產量為167.88萬噸,占全疆產量的36.6%。2018年5月,農七師的棉紡紗行業和棉織造行業共計實現產值5.6684億元。
在農七師128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見到了棉農張秀英。
她家的100畝棉花,以前需要10個采棉工辛苦勞作兩個月,如今采棉機只需三個小時便可完成采摘。對于張秀英來說,這是一筆經濟賬;對于新疆棉花產業來說,這是一條產業進化路。
不斷增長的人工采棉成本
當其他地方已經是采棉機轟鳴時,張秀英家的棉花地還是一片翠綠色,偶有零星的白色棉花冒出了頭。對于今年的天氣,張秀英有點擔憂,“昨天奎屯下了一天一夜的雨,今年降溫又早,棉花的開花期已經往后推遲了數日”。
在等待花期的日子,張英秀也在感嘆時代的變遷。過去棉花大面積成熟時,因為團里勞動力缺乏,學校、政府部門和企業職工全部放假,都下到連隊幫忙采摘。
為應對季節性用工短缺的問題,從2003年起,兵團開始大規模從內地招納采棉工。河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等傳統勞務輸出省份,成為了兵團采棉工的主要來源地。
張秀英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共有100畝棉花地,如果在以前,按照一畝地400公斤產棉量計算,一百畝地需要10個采棉花工人,辛苦勞作兩個月完成,人工費用約在8萬元左右。由于棉花的成熟期不一樣,再加之每年的氣候有別,采摘最晚要到12月才結束,“每天為10個工人做飯,也是一件辛苦活兒”,她說。
現在,張秀英只要趕在棉花開花前去團場登記預約,便有采棉機按時來收割棉花。在完全使用機械化采摘后,一畝地的費用為145元,張秀英家的100畝地僅需要花費14500元,總耗時三小時便可完成全部采摘工作,與用人工相比,張秀英的收益增加了65500元。
但如果是機采棉花,頭年需要按照機械采摘要求的行間距種植棉花,此外,在棉花接近成熟時,需要使用催熟劑,使得棉花統一開花,以方便機械采摘。
這時人工采摘的好處就體現出來,“過去人工是等待棉花自然開花后再采摘,棉花質量更高,加之人工采摘的浪費率低于機器,因此一畝地可多收棉花40-50公斤”,張秀英說。
張秀英回憶,其所在的128團,采棉工最多的時候有5000-6000人,整個農七師或有超過10萬人采棉花,“但隨著近幾年機械采棉的普及,基本看不到采棉工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注意到這一現象,過去每逢9月,從奎屯市往返于農七師各個團場的班車中,總有夾雜著大量各地口音的拾花工,但這一次再來,已不見蹤影。
采棉工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人力成本的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2011到2013年的三年間,兵團累計引進疆內外拾花工105.38萬人,支付拾花報酬逾67億元人民幣。
2011年至2013年,采棉工人均收入分別達到5990元、6630元和6523元。僅2012年,兵團引進拾花工38.34萬人,全部勞動報酬為25.42億元人民幣。
25.42億元的勞動報酬,相當于2012年農七師GDP的30%。而6630元的人均勞動支出,也相當于當年奎屯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
用機器替代人工采棉,成為了當地采棉業,以及整個棉紡織產業繼續發展的關鍵改革舉措。
勞動力大遷徙或將結束
事實上,這場雙手與機器的勞動競賽,已經持續多年。
最初,是采棉工的雙手占據了上風。2000年左右,兵團開始初步試行機采棉,在6個師的43個團場進行試驗。
但直到2008年,機采棉在兵團農村的推廣速度一直較為緩慢。數據顯示,當年兵團采棉機保有量僅420臺,機采棉花面積為116萬畝,占兵團棉花種植總面積不足20%。
“機采棉對于棉花種植的行間距有嚴格要求,必須按照適合機器收割的距離種植”,張秀英說,“此外由于第一批采棉機技術不成熟,浪費很大,所以我們用了一年后,第二年還是換成了人工采棉”。
但新疆棉花采摘業“機器換人”的大趨勢已經確立,到了2011年,新疆機采棉面積已經達到400萬畝,占當年棉花2300萬畝總面積的17%。兵團的機械化采棉占比更是高達40%。
這一年,新疆開始專門劃撥補貼資金,以每臺20萬元價格,鼓勵發展國產采棉機。
2012年,兵團的機采棉占比首次超過50%,此后幾年繼續提高。在機械化所帶來的更高采棉效率面前,采棉工的需求量逐年縮小。
也是在2012年,福建商人鄧小南第一次來到農七師,對當年的棉花種植情況做調研,“要做棉花期貨交易,就必須對當地市場有最直接的認識”。
鄧小南回憶說,盡管當年農七師的機采棉尚未得到市場認可,銷售壓力較大,但由于勞動力緊缺和人力成本不斷提高,2012年兵團仍在繼續大力推廣機采棉。“當時除農七師外,兵團的農六師、農八師、農一師、農五師也在不斷進行機械化采棉的調試”。
2014年,兵團的棉花種植面積增長到901.39萬畝。在當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大型采棉機融資租賃項目試點工作、通過財政貼息支持新疆農民購買大型采棉機的背景下,兵團的機械化采棉占比達到67%,用工需求度進一步減少,當年僅為20萬人,從外省輸入的農民工僅12.7萬人。
2015年,兵團種植的棉花約七成實行機械采摘。大型采棉機的數量也從2008年的420臺增加到1800臺。與此同時,當年兵團拾花季節工需求量為14.29萬人,與2008年的65.6萬人相比,降幅達到78.2%。
2017年,新疆再次提高采棉機補貼,大型采棉機單臺價格從20萬元提高至60萬元。對于采棉工的需求量進一步下降至12萬人。
2018年究竟還有多少采棉工來到新疆?一項數據顯示,自7月31日首趟采棉工專列抵疆,截至9月14日,由上海、陜西、四川、重慶等地開來的專列運送進疆的采棉工為3.6萬人次。
在機械化帶來的更高效率面前,采棉工人的身影正逐漸褪去。這場持續十余年的勞動力季節性大遷徙,或將很快不再發生。
?
資訊權限圖標說明:
1、紅鎖圖標: 為A、B等級會員、資訊會員專享;
2、綠鎖圖標: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
3、圓點圖標: 為完全開放資訊;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50058號 | 青島網監備案號:37021202000115 | 魯ICP備15026196號 | 營業執照公示
Copyright ? Since 1999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