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驅動紡織化纖工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2018年中國化纖科技大會在河南省平頂山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平頂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纖維新視界-智·融科技、創·享未來”為主題,就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化纖行業實行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化纖行業在“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的重點和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產學研如何更好地展開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建設化纖強國需要科技創新支撐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指出,纖維行業當前迎來“新視界”,這包括新視野、新世界和新境界,新視野則包括存量溢價、信用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與“存量溢價”對應的是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杠桿。這對于化纖行業的啟發有兩點:一是如何把現有產業做強,而不是做大。以前是做大才有可能做強,但現在做強和做大的順序可能要調整,產業的發展要向著高質量、高水平的方向;二是在現有的競爭格局下,龍頭企業會產生集聚效應。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怎么理解?新時代背景下,紡織工業提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的新定位。其中科技是排在第一位的。
端小平指出,化纖行業目前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績:關鍵原料制備技術實現飛越,突破資源約束,形成中國特有的竹纖維,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殼聚糖制備體系;功能性纖維制備技術實現飛越,開發單層石墨烯制備及改性、復合多功能高效制備、多組份共聚改性技術等;高性能纖維制備技術實現飛越,攻克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實現從無到有;推進軍民融合,已形成涵蓋行業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和需方單位的高水平纖維新材料軍工配套體系,在單兵防護、裝備配套、偽裝抗干擾武器生產方面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后勤保障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承擔建立軍民兩用化學纖維標準體系項目。
而時尚通常是跟品牌結合在一起,品牌通常包括奢侈品牌和以快時尚為代表的科技型品牌。其中快時尚品牌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科技和對新材料的應用,如安德瑪的運動衣大量運用使用吸濕排汗纖維。
端小平進一步指出,綠色也是紡織業的新定位,而化纖行業要想實現綠色發展,就離不開綠色制造技術支撐,而綠色制造技術包括節能減排技術和綠色纖維制造技術。其中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綠色制漿技術、再生纖維素纖維一步提硝技術、聚酯酯化廢水中有機物提取技術、聚酯無銻催化劑聚合技術、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回收再利用技術、廢舊紡織品化學法回收技術、再生丙綸直紡技術、空調系統節能集成技術。綠色纖維制造技術則包括原液著色纖維技術、生物基化學纖維技術和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技術。
“創新發展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化纖行業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都是因為按照創新發展的路子一路走過來的。這些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院校和科研單位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堅持創新,而企業則把這些創新技術進行產業化轉化。下一步,我國要實現從化纖大國到化纖強國的轉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總體上看,我國化纖產業在產能上已具有絕對優勢,但在高技術、高性能纖維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比仍有差距。而我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建設化纖強國的目標,關鍵就在于加強科技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這樣說。
化纖業科技發展包括10大重點
我國化纖行業科技發展的重點包括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攻克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推動通用纖維智能融合、提升高性能纖維品質、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應用、強化循環再生纖維自主創新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制造技術、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健全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產評價體系、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在這些重點任務中,端小平著重強調前兩項的重要性。他表示:“中興事件給我們啟示,那就是行業必須攻克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我國的芯片正是由于缺乏基礎研究,沒有攻克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才會受制于人。”
“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產品的。板凳要坐10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端小平還特別引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這段話,來強調理論研究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對此,蔣士成也深表認同。他指出:“科技創新是國家戰略,要特別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我們的不少化纖企業都很大,但研發力量和研發人才缺乏,企業往往只是忙于產品的生產、管理,真正下決心做基礎研究、進行工程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在這方面,建議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建立起國家級的化纖研究機構,把全國的優勢力量整合起來,尋找行業在哪些方面仍需要加強做基礎研究,在哪些方面應加強做應用化研究,并圍繞‘十三五’發展規劃,重點部署科研項目。企業不但要加大資金投入,且要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尤其是應加大對于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據端小平介紹,化纖行業接下來需要攻克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攻克高性能纖維低成本、高穩定性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工程化技術。
二是攻克通用纖維高效柔性化與一體化制造關鍵技術;新型滌綸工業長絲低成本制備關鍵技術;新型功能與智能纖維、納米纖維高效可控規?;苽浼皯眉夹g。
三是攻克替代石油資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纖維綠色加工工藝、裝備集成化技術;PLA、PDT、PTT等生物基合成聚酯的高效連續聚合技術;生物法多元醇工程化、產業化關鍵技術;生物醫用纖維及制品、生物降解纖維及制品、生物基纖維新資源、高效清潔化及高附加值制品關鍵技術。
四是攻克循環再生纖維高質化利用關鍵技術。
五是攻克數字化、智能化化纖成套裝備及制造等關鍵技術;大容量多批號產品信息自動化及產品可追溯性。
端小平還指出,科技創新也需要標準體系的支撐。“十三五”以來,化纖領域標準化工作在化纖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進一步增強,與行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初步開創市場規范有標可循、創新驅動有標引領、轉型升級有標支撐的新局面。
也正是因標準工作的重要性,會議期間,化纖協會還宣布新成立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標委員會。
“標準是可以先行一步的?;w行業這幾年的產品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當時的標準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所以2011年前后,中國化纖協會啟動對協會團體標準的研究。且從國際市場情況看,國外以民間標準、第三方標準為主,我國遲早要與國際接軌。”端小平強調。
技術創新和轉化注意多層面問題
在會議的高端對話環節,多位嘉賓站在科研院校、企業等不同角度,對技術創新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端小平表示:“一是要關注全球科技進步的方向,同時也要關注中國自己、行業自己的科技創新方向和模式。近幾年,我國政府和企業都在摸索,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都進行一些技術創新模式的探討。”說道。
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王松林則從企業的角度談了創新的內涵。他指出,恒逸在發展前期的創新更多地是關注成本領先,而成本領先最大的方法在于規模經濟,這需要通過規模擴張來降低成本。但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后,隨著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企業單靠規模優勢已不足以領先,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繼續領先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但通常,企業對創新的定義更加寬泛,所有能對企業帶來價值或者能帶來潛在價值的改變,都屬于創新,而這些內容不一定是“高大上”的。具體看,企業可能更多地是去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比如降低能耗,如何提升附加值。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小雄則表示,在化纖行業進行科技創新的鏈條上,分布著高校、中科院體系、工業研究院及以企業為主體的應用研究,這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高校的研究往往更鼓勵大家的思考,但高校的研究成果是否能產業化,中間還有幾個關鍵環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個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在“最后的一公里”往往是最難的,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最后一公里”投入的錢可能是前面投入的很多倍,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惑著科技創新很久。而要解決這些關鍵環節的問題,就面臨如何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的問題。
多位嘉賓還表示,從整體環境看,化纖行業的技術創新還有賴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更加完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也才能真正保護創新者的利益。
多項重磅發布集聚人氣
會議期間舉辦2018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頒獎。
2018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共收到有效論文227篇。最終,《超輕超彈耐火陶瓷納米纖維氣凝膠的制備及其隔熱性能研究》被評為特等獎;《高模碳纖維成形過程中石墨結構的演變及國產M60J的制備》等7篇論文被評為一等獎;《基于綠色低碳的差別化纖維生產工藝優化模型》等24篇論文被評為二等獎;《紡織基柔性力學傳感器研究進展》等22篇論文被評為三等獎論文;《純聚四氟乙烯覆膜濾料技術指標分析》等68篇論文被評為優秀獎。
據介紹,2013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浙江恒逸集團共同創建“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旨在深化化纖行業基礎理論研究,推動原創技術發展,鼓勵行業切實有效地開展學術研究,深化基礎研究水平,推動行業進步?;皙勴椨糜诒碚迷谌珖w行業基礎研究、管理創新、成果推廣中有突出成就的個人。6年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得到高等院校、化纖企業、科研院所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截至2018年,已收到論文1774篇,表彰論文621篇,表彰科技工作者2779人次。
會議期間還發布會“2017年中國化纖行業產量排名”。該排名結合中國化纖協會2017年4季度統計數據,并依據企業填報的2017年1-12月產量數據進行排名。本次發布的排名名單分為化學纖維綜合排名,及15個細分產品排名。細分產品排名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短纖、再生纖維素纖維長絲、滌綸民用長絲、滌綸POY、滌綸FDY、切片紡滌綸民用長絲、滌綸工業絲、滌綸短纖、再生滌綸長絲、再生滌綸短纖、錦綸民用長絲、錦綸工業絲、氨綸、丙綸、維綸。(標題:中國化纖科技大會緊抓行業升級“牛鼻子”)
?
資訊權限圖標說明:
1、紅鎖圖標: 為A、B等級會員、資訊會員專享;
2、綠鎖圖標: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
3、圓點圖標: 為完全開放資訊;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50058號 | 青島網監備案號:37021202000115 | 魯ICP備15026196號 | 營業執照公示
Copyright ? Since 1999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