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人民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為人類物質文明建立很大的功績,紡織業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我國考古工作者所發現的一件件紡織文物,是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的最好見證。如早在5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已用骨針引線,縫制獸皮衣服以抵御寒冷;又如從已出土的最早的葛布殘片表明,我們的祖先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用葛纖維織出用于衣著的葛布來;再如在新石器時代遺址所發現的半個切割過的蠶繭,及4700年以前的絲織品,表明我們的祖先在那時已能利用蠶的絲進行紡織,并達到相當的水平(經緯密度各為480根/10cm);就在這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也開始用毛纖維制成毛布和毛毯用于衣著和御寒。僅從以上幾例就可說明:無論從織造原料或織造技術來說,我國紡織都具有悠久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實踐中,紡織生產技術和產品品質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在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應用苧麻紡織已很廣泛,《詩經》中就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苧”,“是刈是濩,為絺為绤”等的記載。從殷墟出土的銅觶和銅鉞上的菱紋及回紋絲織物殘痕可知,商代已有提花技術。
到春秋戰國時代,經線起花織錦技術已普遍流行。從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出現花紋比較復雜的對龍對鳳紋錦。
在距今2100多年的馬王堆一號墓中也發現絨圈錦織物(我國漳絨和天鵝絨的前身),這種織物是用提花機控制上萬根經紗織成的。此外,墓中還發現一件質量僅49g的素紗單衣,單位面積質量僅10多克。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織造技術很早就達到較高的水平。
在織造工具方面,商代已普遍使用踞織機(操作者坐在地上或竹榻上織造)。春秋戰國時代出現腳踏織機。西漢昭帝末年,織造工具有很大改進,勞動人民陳寶光之妻改進提花方法,提高織綢質量,節省工時。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馬鈞將花樓提花機進一步革新簡化為十二綜、十二躡,為絲綢織造技術作出貢獻。
到唐宋時代,不但創新色彩華麗、質地堅韌的絲絨,且緞紋地的錦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清明時代,革新家黃道婆為棉紡織技術的改進和推廣作出很大的貢獻,使松江地區成為當時最大的棉紡織中心。北京定陵出土的文物表明,明神宗時期的衣料織制精巧,圖案繁多,其中以織錦和雙面絨尤為精致。
我國的紡織品特別是絲織品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遠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我國的紡織品就傳到西亞和東歐。秦始皇時有人東渡黃海到日本傳授織綢技術。漢武帝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攜帶大量絲織品,促進中外絲織技術交流,重新打通“絲綢之路”,使我國絲綢織品源源向西方輸出。紡織品的輸出到隋唐時期達到高潮,出口許多水平很高的錦、綾、綺等不同織紋結構的絲織品,及各種印染加工很精美的絲絹、棉布等紡織品。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我國從廣州向歐美出口的南京布(松江棉布和江浙一帶的紫花布)就有330多萬匹之多。
19世紀40年代,我國紡織工業開始采用機器生產,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經濟的入侵,發展極為緩慢。當時雖興建“甘肅織呢局”“上海機械織布局”等企業,但規模不大,且都被控制在封建官僚手中。甲午戰爭后(1895年),英、美、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在我國開設紡織工廠。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紡織工業中的外國資本超過本國資本很多,由此可見,我國近代機器紡織工業一開始就受到封建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壟斷。(標題:每個紡織人都應該了解的紡織歷史)
?
資訊權限圖標說明:
1、紅鎖圖標: 為A、B等級會員、資訊會員專享;
2、綠鎖圖標: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
3、圓點圖標: 為完全開放資訊;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錦橋紡織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錦橋紡織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請聯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魯B2-20150058號 | 青島網監備案號:37021202000115 | 魯ICP備15026196號 | 營業執照公示
Copyright ? Since 1999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