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棉花,新疆農業的一面旗幟,也是全區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作為全國優質棉主產區的新疆,已連續多年實現棉花種植面積、總產、單產全國第一。
這張名片,一頭關系著農民的切身利益,一頭聯系著下游紡織服裝產業,既是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國棉花實現有效充分供應的關鍵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今天在新疆有著悠久歷史的棉花產業,正踏著新時代的發展節拍,迎來一場全新的變革,走進節本、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多年來,新疆棉花趕超美澳國際棉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重塑產業形象
11月20日,沙灣縣四道河子鎮棉花采收工作已結束,軋花廠里高高堆起的棉花,昭示著今年是個豐收年。
“今年我們種植的棉花基本達到‘雙29’標準,目前還沒有加工完,產品已讓紡企預定完。”沙灣縣高興棉花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竇永兵說,今年合作社在棉花生產中開展試點,選種了新棉花品種,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棉花品質得到下游紡企的認可,銷路通暢,社員們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
早些年這些棉花可沒有這么搶手。
多年來全區棉花產業不斷沖擊高產的背后,也形成棉花質量下降、可紡性不強等短板。自治區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湯義武說,與國際上其他優質棉花產區相比,新疆棉花存在異性纖維超標,種植品種多、亂、雜等問題,給紡企用棉帶來困難。這些短板使紡企對新疆棉花又愛又恨,為滿足生產所需,不得不選擇從國際市場進口高品質棉花,滿足高端產品需求。
這種舍近求遠,不僅推高紡企生產成本,也使我區棉花產業陷入高品質棉花結構性短缺的困局。
為扭轉這種局面,全區棉花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以“節本、提質、增效”為主題,通過優化自身發展結構,重塑產業形象。
湯義武介紹,今年全區結合國家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劃定全區優勢棉區1800萬畝,強化優勢棉區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使低產、次宜、風險棉區逐步退出棉花種植。同時全區逐步推行棉花主栽品種“一主兩輔”的用種模式,棉花主產區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棉花主栽品種,使棉花生產與下游產業緊密對接。
與此同時,一場價格領域的改革也在展開。
“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實現價補分離,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使棉價回歸市場,國內棉價遠高國際棉價的倒掛趨勢明顯好轉,減輕紡企壓力。”天虹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夏馳說。
這些變化得益于2014年起全區實行的棉花目標價格改革,通過不斷探索完善價補分離的補貼方式,新疆棉花價格與國際棉價基本實現接軌,激活棉花產業鏈下游企業發展活力。
如今新疆棉花已呈現嶄新面貌:價格回歸市場,品質滿足需求,農民豐產豐收,這也正是棉農手里訂單越來越多、棉花銷路越來越好的重要原因。
筑牢質量基礎
今天在我區絕大多數棉花產區,要問棉花生產者最看重什么,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品質。
的確新疆棉花產業重塑形象的關鍵,正是棉花品質的提升。但棉花品質由誰來認可和評判,是棉花能否被市場接受的關鍵。
為此全區在開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構建一套完善的棉花質量控制體系,使高品質真正經得起市場考驗。
早在2008年,公證檢驗就在全疆范圍內鋪開,這是一項以行政法規形式確立的檢驗制度,由專業纖檢機構按照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對棉花質量、數量進行公證檢驗。
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局長李巖介紹,2014年以來全區棉花公證檢驗提出“專業倉庫監管+在庫公證檢驗”的新模式,要求棉花生產者將初加工后的棉花送到統一的棉花監管庫,由專業人員在庫進行公證檢驗。這種新模式確保公證檢驗的真實性,提升了公信力。
曾經調包、更換樣品等欺詐行為,在新模式面前沒有存活的空間。“公證檢驗報告已成為棉花品質的金字招牌,同時也成為促進全區棉花質量提高的穩定器。”李巖說,創新后的公證檢驗模式,不僅確保檢驗的權威性,還倒逼上下游從業者提高對棉花品質的重視程度。
今年自治區全面取消棉花加工資格認定行政許可,此前頒發的《棉花加工資格認定證書》停止使用。今后只要符合自治區棉花加工企業基本技術條件,并通過驗收和公示,就可以進行棉花加工。對這些企業的監管采取“黑灰名單”制度,列入“灰名單”將被警告,列入“黑名單”將被依規實施聯合懲戒。
李巖說,準入條件的放開,讓更多具備加工資質的企業進入棉花加工領域,有利于促進棉花加工企業不斷提高加工水平,提升品質和效益。
質量體系的日趨成熟,推動棉花品質的不斷提升。“當前全區棉花各項指標快速回升,質量在價格形成因素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疆棉花品牌聲譽正逐步提升。”李巖說。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新疆棉花的新時代,唱主角的正是平凡的小農戶,成就他們的則是全新的生產經營體系。
“過去賣籽棉,現在賣皮棉。”沙灣縣柳毛灣鎮棉農王生新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出今天的不同。話雖簡單,實現起來卻不容易。
棉花的特殊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棉農天然的與后端環節脫離。農民采摘下的棉花是帶籽的籽棉,不能用于加工,只能通過軋花廠處理,去除棉籽后壓制成標準的皮棉包,才能用于紡織。過去農民把籽棉交給軋花廠,一年的生產就算結束。
今年王生新加入縣里的聚力棉花產業社企聯盟,生產情況發生大的變化。
“7月地里的棉花長蚜蟲,藥物防治效果不明顯,合作社專門請來農業技術專家,根據現場情況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避免損失。”王生新說,肥料、農藥、農機等棉花生產相關的企業都加入社企聯盟,農戶種植棉花有全方位的保障。
不僅如此,社企聯盟還整合了軋花廠,聯盟內的農戶將籽棉交給軋花廠,軋花廠根據皮棉銷售價格支付農民收益,實現農民與加工端的對接,打通產業鏈。
沙灣縣聚力棉花產業社企聯盟負責人扈宏偉介紹,目前產業聯盟已整合當地22家合作社,覆蓋農機、農技、軋花廠等多領域,并積極對接下游紡企,實現產加銷一體化運作。
“今年社企聯盟生產的棉花基本達到‘雙29’標準,滿足下游紡企需求,同時棉花中異性纖維的含量為平均每千公斤0.1克,遠低于國家標準,品質提升明顯。”扈宏偉說,這只是社企聯盟的第一步,明年社企聯盟將整合多家育種企業,培育適宜在不同溫度環境下生長的棉花品種,組建初級品種庫。今后每年春耕前,根據預判出的全年積溫水平,就可以選擇出適宜當年氣候環境的棉花品種,以減少環境對棉花生產的影響,讓棉花贏在節本、提質、增效起跑線上。
“我們的目標是生產中國好棉花,趕超美澳國際棉。”扈宏偉說,社企聯盟最終將建設成為促進棉花產業發展的綜合平臺,服務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今天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質量和效益為目標的發展改革中,全區棉花產業的新階段正在到來。新疆棉業瞄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