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有來訪的客人時,何小東會打開儲線的盒子,向他們展示40-700英支的紗線。
英支是衡量棉紗線粗細的單位,支數越大代表紗線越細,而700英支紗線是目前世界最細、面料最高檔的紗線,也是何小東團隊的研發成果。
入行13年,何小東已擁有71項專利,其中38項為發明專利,20項已經獲得授權。他說自己是個技術男,耐得住研發路上的寂寞。
規范上漿流程 入行兩年就獲10項專利
何小東出生在四川農村,養蠶是當地不少人家的副業。他小學時就幫家里采桑葉,上午頂著太陽去,有時要用竹簍背個十來趟。而養蠶的收益,讓家里的生活略顯寬裕。
因養蠶結下的感情,高考時何小東報考當時的浙江絲綢工學院。之后又繼續到上海東華大學深造,攻讀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2003年何小東研究生畢業,來到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工程師。初入職場,就接手新產品應用情況檢測的工作,該產品出自國內第一條緊密紡生產線,這讓何小東壓力倍增。
“處理的數據量極大,那時我才知道excel表格有65000多行。”為盡快處理好數據問題,何小東經常下班后還在“奮斗”,電腦也經常因數據量太大而“熱“關機。盡管如此,他仍找不到方向,數據經常要重做。
有次通過和一線工作人員溝通,讓何小東找到數據處理的“竅門”,不少問題迎刃而解。經過這事,他覺得自己雖做研究工作,但應該常去一線車間,更接地氣才能發現問題。
紗線織成布之前,為增加耐磨性,都要先上漿。經常去車間的何小東發現,用哪一種漿料上漿,工人全憑經驗,并沒有檢測漿料配方的設備。
“紡織行業有句話‘漿紗一分鐘,織造一個班’,就是說給紗線上漿都是大批量的,一旦漿料有問題,損失都很大。”何小東說。發現問題,何小東結合自己的專業開始研究漿紗試驗設備。
1年多后何小東的漿紗實驗設備“問世”,設備不但具有上漿、耐磨測試等功能,還規范上漿的流程,車間反響很不錯。憑這個技術,何小東入行不到兩年,就獲得10項專利。
創新再生棉技術 一年回收300多噸廢布料
何小東是個韌勁很足的人。做科研常遇到各種難題,為能夠讓項目順利推進,他能生生把自己從外行逼成行家。
紡織業一直被列為高污染行業,除污水、噪音等問題,如何處理廢布、邊角料也是環保難題。
為響應綠色環保、資源循環的生產理念,從2009年開始,何小東和他的團隊開始對廢布下起功夫,他們希望把廢布料回收、循環利用,做成可以紡紗的原料?;厥蘸蟮谝徊揭_松布料,而尋找到合適的開松設備成關鍵。
幾經尋找,他的團隊從江浙一帶找到設備的生產廠家。但當設備運輸到廠里后,他們發現,設備可以對紗布進行開松,但對于廠里的棉布卻“束手無策”,“棉布太密太緊,設備開松的效果不理想,開不出想要的纖維。”何小東說。
沒有設備,何小東和團隊就開始“創造”設備。哪里“喂”原料、哪里打溝槽、哪里加蓋板,一個設備折騰兩年多,進行近60處的改造,而每一處的改造都需要二三十次的試驗。這個過程,何小東從一個“門外漢”被逼成了行家。
布料可以開松了,但出于環??紤],回收的布料不能再去漂白或者染色。何小東和團隊便在車間建立一套供應鏈系統,產品從初始就有編號,以便最后回收利用時能夠更好分類。
全自動的生產設備使工作現場基本沒有灰塵,工作環境很干凈。目前這條生產線每年能夠處理工廠300多噸的廢布料。何小東覺得向前的空間還很大,這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一次“高支高密色織布碎再生棉技術”在“2011-2013年度全國色織布新產品評比”中獲得產品創新設計金獎。
借助水溶性纖維 給松散的紗線找到“骨頭”
在何小東看來,做科研并沒有很難很神秘,只是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掉,最終量變會帶來質變。
英支是一個衡量棉紗線粗細的計數單位,支數越大表示紗線越細、同時面料越高檔。700英支的紗線究竟有多細?何小東打個比方。一根700英支的紗線,只有7根棉纖維,大概就跟人的頭發絲一樣。
“當時國內出現500英支的紗線,公司鼓勵我們在技術上再進行突破。”何小東坦言,紗線到底可以做到多細,做太細紗線是否會無法紡布,當時一切都是未知數,團隊是摸索著前進。
經過試驗,何小東團隊決定紗線由7根棉花纖維捻合而成。而選用哪7根,卻要經過精心挑選。何小東表示,這是一個數學上排列與組合充分應用的過程。但因棉花纖維長短有差異,捻合成的纖維束十分脆弱,無法連續成紗。何小東帶領團隊調整工藝方法,借助水溶性纖維解決這一問題。
然而去除含量高達80%的水溶性纖維后,紡成的紗線就像忽然抽去“脂肪”的皮膚,一下子癱軟下來。“當時紗線根本抽不出來。”何小東說,當時團隊另一個負責的同事在新疆,兩人每天要打幾個小時的長途電話,商量解決方案。
“我們要給松散的紗線找到‘骨頭’。”何小東帶領團隊開發一種特殊的銅管,銅管表面有特殊的凹槽,凹槽可以放置支撐物,使紗線能夠支撐起來,達到抽離的效果。
目前這項技術也獲得國家專利。
盡管現在還沒有市場的批量訂單,何小東仍非常自信:“330英支剛面市時,也有人覺得市場沒有需求,但現在已在批量生產。”
他堅信,人們對品質的追求在不斷提高,而技術人員要做的就是要跑在需求的前面。何小東:紡出全世界最細的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