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高級分析師魏林燕在作報告
2010年度“過山車”棉花泡沫破滅以來,為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市場,國家加大了棉花市場調控力度,連續三年無限量的高價收儲,導致國內棉價高企,內外棉價懸殊,進口棉被受青睞,棉紗進口持續高長。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和國內勞動力成本硬性提升等多重壓力下,紡織行業運行十分艱難,生產、出口、效益增速明顯減緩,產業向南亞、非洲等地轉移加快。
隨著棉花“收儲”向“直補”政策轉向,加上拋儲棉價格下調(由18000元下調至17250元),近期國內期、現貨棉價均以國儲棉為“標尺”頻頻向下調整,從而大大縮小了內外棉價差,但也波及到紗布行情下滑。盡管“直補”細則尚未宣布,從目前趨勢上看,預示2014年國內棉花有望加速與市場接軌,但由于本年度“直補”僅限于新疆試點,故內地棉花面積下降已成定局。
一、2013年度棉花市場回顧
2013年棉花市場主要特征
政策主導棉花市場,收、拋儲量創紀錄;內外棉市場雙軌制,棉價價差懸殊;棉花進口高位回落,棉紗進口強勁增長;紡織行業運行艱難,生產、出口、效益增速下滑。
政策棉主導市場,棉花收、拋儲量創水平。
自取消棉花計劃分配以來,我國對棉花市場調控政策一般采取拋儲調控,除零星收儲新疆棉外,很少采用收儲。然而受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棉價跌破萬元,為穩定棉花市場,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首次采取大規模收儲,持續一年以每噸12600元從棉花經營企業手中累計收儲273萬噸,同時嚴格控制棉花進口配額發放,導致市場資源嚴重緊缺,棉價急速上漲。為調控暴漲棉價和確保紡織企業用棉需求,又從2009年5月至當年年底,累計拋儲264萬噸占收儲量的96.7%。這是我國棉花收儲和拋儲首次創紀錄的一年。
而近三年收拋儲力度更大,其主要特點是數量大,時間長;收價高,拋價低;庫存大,質量差。
收儲價從2011/12年度的19800元調高至2012-14年度的20400元。而拋儲價卻不斷下調,從2012的20400元經歷了三次下調后,調整至2014年的17250元。
收儲量創紀錄,占產量比大幅上升。2011/12年度收儲313萬噸,占當年棉花產量的52.4%;2012/13年度收儲651萬噸,占產量的95.2%,拋儲422萬噸,占收儲量的64.8%;2013/14年度收儲631萬噸,占產量100%,截止5月13日拋儲158萬噸,占25%。
高收低拋,國儲棉成為紡企主要進貨渠道。但國儲棉“三絲”、“一致性差”、虧重等質量問題,也成為紡企競拍顧慮。2012/13年度拋儲422萬噸,占收儲量的64.8%;2013/14年度截止到5月13日拋儲158萬噸,占收儲量25%。
棉花進口高位回落
2011/12年度進口544萬噸,同比增長1.1倍;2012/13年度進口440萬噸,同比下降19.1%;2013/14年度(截止3月)進口188萬噸,同比下降31.1%。
國內棉價高位平穩,內外棉價價差懸殊。
內外棉價價差不斷擴大。自2011年大規模收儲以來,在國內棉價以收或拋儲價為軸心高位平穩運行和國際棉價下滑情況下,內外棉價價差不斷擴大,三年來,平均價差在4000元左右,最高時達6000元左右。巨額價差,對紡織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紡織行業經濟回升步履維艱
受全球經濟環境復蘇緩慢、內外棉價差懸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因素影響,紡織行業運行十分艱難。出口比重下降,生產增速放緩,出口回升不穩定等。
首先,主要產品生產增速下滑,行情跌落。紡紗產能開工不足或轉移,近三年增速均下降至1位數增速,依次為5.6%、4%和7.2%。近三年布產量均低速增長,分別為1.8%、4.3%和4%。2013年化纖產量增速減緩,行情持續下滑。2013年產量4122萬噸,增長7.4%。
其次,紡織服裝出口低位回升,出口形勢依舊嚴峻。對主要經濟體出口參差不齊。2013年對東盟出口維穩,對美、歐出口恢復性回升,對日出口下降。出口占銷售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由近1/3產品出口水平降到近年14%。棉紗線出口量小幅回歸,出口量難有突破。2013年僅出口52萬噸,僅為進口210萬噸的1/4。2014年1-3月出口11.95萬噸,同比下降13.4%。棉紗進口量大幅增長。從1999-2010年12年間年平增長達9.8%,近三年增長更快,三年平均增速高達23.7%。到2013年達210萬噸,比2010年翻了一番,是同年棉紗出口的4倍,占當年我國紗產量的6.6%。
二、2014棉花市場展望
1、2014一季度生產經營情況。
總體看,一季度生產微幅好轉,但不穩定。生產微增,效益回升,棉制品出口下降,棉紗進口依舊增長,棉花進口繼續回落,國儲棉高收低拋價格下滑。
生產保持一位數增長,增速回落。紗增長6.3%、布增長2.6%、化纖增長4.8%,較同期回落0.7--4.4個百分點。
棉紗布出口下降,進口繼續增長。一季度棉紗線出口11.95萬噸,棉布出口17.8億米,分別下降13.4%和15.1%;棉紗線進口67.89億米,增長5.9%。其中自印度進口16.42萬噸(占24.2%),增長10.9%;自巴基斯坦進口12.38萬噸,下降19.9%;自越南進口7.38萬噸,增長64.8%。從出口地區看,對歐盟恢復回升,對日出口下降7.3%。
棉花進口繼續下降。一季度進口棉花76.06萬噸,同比下降44.3%。其中自印度進口44.24萬噸,下降26.9%;自美進口20.67萬噸,下降48.1%。
效益回升,化纖降幅明顯,單位效益低下。一季度全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9%,其中棉紡織業增長10.8%,而滌綸和粘膠行業分別下降15.1%和9.8%。從銷售利潤率看,全行業平均僅為4.65%,其中棉紡織行業4.57%,粘膠3.44%,滌綸僅為1.1%。反映多數企業虧損嚴重。
棉價高位回落,內外價差大幅縮小。隨著2014棉花“直補”政策公布和4月份下調國儲棉起拍價(由18000下至17250元),期、現貨棉價以國儲棉為“標桿”紛紛向下調整,一個月時間下調幅度在2000元左右,大大縮小了內外棉差距。
2、棉花“直補”新政策公布,有望加速與國際棉價接軌。
今年棉花補貼目標價為19800元/噸(與第一年的收儲價格相同)。其定價依據一是棉農生產成本+基本收益,二是反映市場供求形勢,三是保持與農作物合理性價比,四是適當考慮財政承受能力,五是參考2013年10-12月軋花廠(新疆)平均銷售價格。補貼對象是實際種植者(包括棉農、企事業單位等)。補貼辦法由中央財政根據與目標價價差和產量,轉移支付給試點地區,試點地區再根據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發給種植者。具體辦法報國務院批準。
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配套政策包括提前制定托底預案,若棉價過度下跌出現賣棉難,采取必要措施鼓勵多元化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加大對新疆農業和棉紡織產業的支持力度;對非試點地區給予適當補貼,由各省自主選擇方式統籌支持棉花生產或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直補”政策實施,對紡織企業來講是個積極信號。
一是有利于內外棉市接軌,增強紡織產品競爭力。
二是2014棉價有望在16500-17500元左右運行。據向業內人士了解,國家對皮棉最大補貼額度為3000元/噸,按新疆430-450萬噸總產,直補總規模將控制在140億元以內。按直補目標價19800元計算,則直補底限約為16800元。另4月1日國儲棉起拍價調至17250元,近期棉花期貨中遠期價格基本在16100-17200區間波動,據此預計,2014年新疆棉有望在16500-17500元左右,并隨國際棉價變化而變化。
三是棉花面積下降。“直補”僅實用新疆試點地區,內地棉區因無補貼面積大幅下降。據國家統計局預測,2月調查顯示,2014年棉花面積下降6.77%,其中河北下降6.18%;江蘇下降6.78%;安徽下降4.96%;山東下降10.3%;河南增長2%;湖北下降9.7%;湖南下降10%;新疆下降6.4%。棉花協會則預測下降12.6%。長江流域下降19.5%,黃河流域下降24.5%,新疆平穩。同時ICAC和USDA5月份預測中國2014棉花產量分別為615和642萬噸,較上年下降8.2%和7.8%。棉花消費庫存比仍將在150%以上。
四是棉花產量下降。5月份,ICAC預測我國2014棉花產量為615萬噸,下降8.2%;USDA預測我國2014棉花產量為642萬噸,下降7.8%。不過棉花消費庫存比仍高企150%以上。
目前,實施細則仍未出,有許多疑點有待證實。如19800目標價指的什么價,托底價如何定,長絨棉如何補貼,其目標價如何定等,這也是我們今后重點關注的動向。
以上內容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