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取得完滿成功
6月17日,由中國棉花協會、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遼寧省大連市勝利閉幕,會議取得完滿成功。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近二十位行業專家和學者在上會作了重要演講,并以圓桌對話的形勢與代表深入加流,探討當前全球棉花和紡織形勢,為未來棉花市場的發展謀劃新的思路。
全中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載公興以“風險與機遇:中國與世界棉業的未來發展之路”為主題做了大會主旨演講。在深入分析棉價波動原因的同時,并對后金融危機時期棉花市場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路。
2010/11年度,受產需缺口加大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棉花價格巨幅波動,其波動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歷史罕見。除了供需關系的因素外,另有三大深層次的因素。一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流動性過剩;二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復蘇和增長是支撐大宗商品,包括棉花在內價格上漲的根本動力;三是有的國家對棉花等產品的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加劇了棉花價格大幅波動。此輪棉價上漲源于供需缺口,但漲幅超越了供求關系,當價格嚴重背離價值時,當產業鏈各利益環節失衡時,大起大落在所難免。嚴峻的形勢考驗著產業鏈各方的承受能力,也沖擊著棉花市場秩序:投機炒作盛行,棉花質量下降,合同違約增加,市場秩序惡化。
面對復雜形勢,我國多措并舉,強化質量監督,做好資金供應,加快新疆棉運輸,規范經營秩序,加強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抑制過度投機。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落后,棉價漸現理性回歸,目前趨于基本穩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棉國和用棉國,未來五到十年,中國作為棉花生產和消費大國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為了防止價格大起大落挫傷農民積極性,今年3月底,國家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過去臨時動議的政策,常態化、機制化,此舉有利于穩定棉花生產者、經營者和用棉企業的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
紡織業更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改變對出口、低成本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隨著資源、能源、勞動力等各項成本的上升,棉花價格可能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低成本”擴張只能帶來惡性競爭,不僅浪費資源,也缺乏國際競爭力,難以可持續發展,亟需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方面尋求發展之道,產業升級已成當務之急。深加工、高檔次、創品牌,走“智造”、創造之路,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影響力。 品牌化是中國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10年,中國棉花協會開始推廣中國棉花(COTTONCHINA)標志,旨在以注冊商標為載體,以“優質、純棉、環保”為理念,打造行業品牌,推廣國貨精品,提升中國棉花及棉制品整體質量水平和競爭力,促進環保,拉動消費。目前,中國棉花協會以公益化運作方式,接受企業掛牌申請。我們愿意分享先進的經驗,力求把這項工作做真、做實、做細。我們希望和業內共同努力,認認真真做品牌,讓消費者受益,產業各方受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