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運行情況
從今年棉花市場總體運行情況看,今年棉花市場呈現出信息反應快,期、現貨市場,國際、國內市場同步快,行情變化快,波動大等特點。大體分為四個不同運行時期。
一是平穩上升期。即從年初-9月上旬,棉價由15000元緩慢上升至18100元,即8個多月上漲3000元左右,漲幅20.7%,相對后期暴漲棉價而言,這一階段棉花市場運行相對較為平穩。
這一時期,國家調控政策相對及時,主要采取拋儲和提前發放棉花進口配額等措施。從拋儲情況看,2009年大規模拋儲264萬噸國儲,為紡企2010年初的生產需棉提供了物資條件。2010年8月份,為緩解青黃不接時期紡織用棉需求,于8月20日按100萬噸規模拋儲,緩解了市場供應緊張氣氛。從棉花進口情況看,為彌補國內資源不足,2009年12月份,相關部門提前下發第二年度的棉花進口配額189.4萬噸(1%關稅89.4萬噸和100萬噸滑準稅配額),同時在5-6月份又分別追加80萬噸和86.8萬噸。由于配額的提前下發,今年1-4月,我國進口外棉117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8倍,月均進口達30萬噸。由于拋儲和進口棉的及時補充,八個月的時間棉價雖呈上升走勢,但運行基本平穩。
二是異常暴漲期。即從9月中旬-11月上旬,現貨棉價由18100元迅速上升至31300元,一個多月時間棉價暴漲1.32萬元,漲幅達72.9%;期棉由18500元漲至近34000元,漲幅80%以上。
這一期間,游資炒作起到重要作用。大量游撤離房地產進入棉花期、現貨市場。在現貨市場上,大量掄購新棉囤集,導致籽棉收購價漲至近每斤7元,收購成本達每噸3萬元左右,相當于上年同期的兩倍。在期貨市場上,大量游資短線炒作,獲取暴利,導致期棉價格履創新高。據跟蹤統計,2010年9-11月區間,鄭棉期貨日均成交量高達186.37萬手,日均成交額達2390萬元,交易量是正常月份的7倍左右,交易額是正常水平的10倍以上。同時游資也不同程度參入棉紗炒作,形成了棉花期貨、現貨和棉紗市場互為支撐格局。
這一區間,在棉價暴漲的帶動下,紗價、粘膠、滌短價格也都創出歷史最高紀錄。其中滌綸短纖最高達19800元/噸,比暴漲前漲近萬元,漲一倍;粘膠短纖最高達30800元/噸,漲12450余元,漲幅67.8%;32支棉紗達43000元/噸左右,漲1.65萬元,漲幅62.3%;30支人棉紗36500元/噸,漲1.25萬元,幅52%;純滌32支25500元/噸,漲幅54.5%等。
三是調控回調期。即11月中下旬,在國家重拳調控作用下,棉價高位急速回調。半個多月時間,現貨棉價由最高時的31300元/噸回調至26100元/噸,下調5200余元,減幅16.6%;國內期棉也由34000元左右回調至26000元左右,調減幅度25%左右。
這一時期,為防通脹,穩物價,政府出臺多項調控政策調控。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價格干預等措施,以回收流動性并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在棉花市場方面,包括規范經營和加工秩序、取締無證收購加工,提高期棉合約交易保證金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抑制過度投機等措施,同時要求鐵路部門做好棉花調運工作,保障市場供應等。在一系列政策調控下,游資開始逐步撤離棉花市場,棉價急速回落,其他產品也相應跟隨向下調整。如滌綸短纖由最高時的19800元跌至13500元,跌幅31.8%;粘膠短纖由30800元破3萬,跌幅2.6%;32支棉紗由43000元跌至37000元,跌幅14%等。
四是溫和上調期。即12月份行情,經過前期的暴漲和11月中下旬大幅回調,進入12月份棉價止跌溫和補漲?,F貨棉價由26000元緩步回升至27700元;鄭棉期貨和電子撮合在2.8萬元上下廂體盤整;籽棉收購價也由前期每斤7元逐步回穩至5.8元左右。但滌綸短纖、粘膠短纖以及棉紗慣性繼續下移,分別跌至12100元、25000元和34000元。
這一時期,在國內棉價溫和整理的同時,紐約期棉則在美國經濟數據趨好及印度棉花出口政策不穩定的情況下,連續大幅反彈,并引領國際棉價持續上揚。在12月份的22個交易日中,紐約期棉有10個交易日觸及漲停板,主體價最高時達144美分以上,首期1103合約再刷歷史新高,最高沖至159美分。CotlookA指數攀升至186美分/磅新高,按滑準稅折口岸價達31600元以上,大大高于我國內棉價。從走勢圖形看,12以來,由于國內棉價對國際棉價走勢未給予反應,導致國際棉價首次大幅高于國內棉價的同時,也使國際棉價漲勢受到抑制,回調震蕩整理。
經過前四輪棉價變幻,2010年棉價不僅創出歷史最高價水平,且波動最為劇烈,運行最不穩定。2010年均價高達19443元/噸,比此前歷史最高2004年的14587元/噸高4856元。從最大波動幅度看,2010年最高價達31302元,最低14862元,最高與最低價波幅達16440元,即最高價是最低價的2.1倍。而此前波幅最大的是2003年,最高價17860元/噸,最低11057元,波幅6803元。如下表:
項目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平均價 |
14008 |
14587 |
13118 |
13768 |
13453 |
13072 |
12856 |
19443 |
最高價 |
17860 |
17845 |
14296 |
14422 |
14553 |
13871 |
14873 |
31302 |
最低價 |
11057 |
11180 |
11279 |
12606 |
12859 |
10395 |
10966 |
14862 |
波幅 |
6803 |
6665 |
3017 |
1816 |
1694 |
3476 |
3907 |
16440 |
二、分析造成2010年度棉花如此走勢的主要因素:
一是全球經濟逐步轉好,棉花需求增加;
二是產需不足,但產需缺口被過渡夸大;
三是印度棉花出口政策搖擺不定,美棉成為各進口國主要渠道,美棉供不應求并帶領全球棉價暴漲;
四是流動性充裕,炒作成分較濃。如前所述,受國家調控房地產和限購政策影響,“炒房團”演變成“炒棉團”,在期、現貨市場上大肆炒作,獲取暴利。
五是調控資源不足,缺乏預期市場調控措施。
三、后期棉花市場依舊嚴峻
盡管12月份后棉價在政策重壓下趨穩,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從供需狀況看,由于近年來我國棉花生產持續下降,加上2009發放進口配額過低,缺乏外棉有效補充,導致在紡織生產和市場轉暖時,棉花供需矛盾加劇。據初略估算,近三個棉花年度來,我國棉花消費約3686萬噸,棉花生產2090萬噸,產需缺口達1596萬噸。三年累計進口棉花745萬噸,其中08/09/年度為最低;收儲272萬噸,拋儲364萬噸,經平衡后三個棉花年度總缺口量達700萬噸。同時預測10/11年度產需缺口將擴大到680萬噸,按350萬噸進口量預計,平衡后仍為-231萬噸。如下表(期初、末參照ICAC數據;拋儲數據按棉花年度分解;10/11年度數據為預測值,消費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紗產量折算):
年度 |
紗產量 |
折消費 |
棉花產量 |
進口 |
期初 |
期末 |
收儲 |
拋儲 |
產-消 |
平衡超欠 |
08/09 |
2258 |
1082 |
750 |
144 |
332 |
358 |
272 |
152 |
-332 |
-334 |
09/10 |
2637 |
1264 |
680 |
250 |
358 |
294 |
|
135 |
-584 |
-135 |
10/11 |
2800 |
1340 |
660 |
350 |
294 |
272 |
|
77 |
-680 |
-231 |
合計 |
7695 |
3686 |
2090 |
745 |
332 |
272 |
272 |
364 |
-1596 |
-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