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5日到11月5日間,筆者參加紡織印染業兩個重要的展會:1)上海國際面料展,2)108屆廣交會。
2010年在這兩個行業內,國內最大的展會,顯示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會而不展”。不是供應商在搶客戶…而是客戶在搶供應商,搶原料…搶機器產量(capacity)。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外貿公司反映,即使有客戶,如果沒有供應保障也交不出貨;許多工廠反映,只要有原料保障,機器能正常開工,客戶不愁。
在這兩個展會期間,筆者憑借著多年的產品開發和外貿市場開發經驗以及工廠管理經驗,本著從多方位的視角看問題的態度,與眾多業內的企業家,供應商,客戶,就市場前景,產品研發,企業發展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做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總結起來,除了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問題(勞動力缺乏,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以外,業內還有兩大問題涵待解決。
一、產品研發和市場定位的問題:
設計力量的缺乏,使得我國的紡織印染難以真正的實現從OEM到ODM的跳躍。
我國紡織印染行業基礎研究與實際生產脫節,生產與市場脫節。市場與設計脫節的問題存在已久。長期以來忽視產品研發(抄襲的不算)的結果是使得企業缺乏獨立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缺乏創新精神,導致我企業更愿意生產大規模的常規品種,贏利模式局限在“人有我也有,人廉我更廉”的低層次價格戰上。
例如,山東一個大型紡織企業,常年制作32支.40紗精梳針織純棉紗,不愁賣不掉,沒有考慮過新產品研發上的大投入。
天津一家擁有1100多臺噴氣織機大型國有紡織企業,常年生產9088系列的坯布..每到年底資金要回籠之際,就低價大量向市場拋貨,市場價格一落千丈。這家公司每年新產品研發上的投入還不到產值的千分之一。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但是毛利低。一旦遇到諸如,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的外部因素變化,往往有盈利轉為虧損。
而中小型的民營紡織企業主,幾乎沒有工廠愿意搞一些原創性的開發,,即使有老板愿意投入新產品開發,也是為市場潮流所驅使,搞一些見效快的短期項目,投入占產值的比例很小,并缺乏一個長遠的計劃。
有個福建的染廠老板對筆者訴苦:幾年下來,花了很多錢和時間,拿到一個銅牌,,幾乎沒有產生什么經濟效益,市場不認可,熱鬧一陣,就沒有下文了,忽悠自己還可以,忽悠市場就馬上現原形。
上海國際面料展和108屆廣交會上,
1)很多客戶反映:參展商幾乎沒有什么新產品展出,幾年都沒有變過,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若干年前在國外展會上看到某家企業的產品,2010年在上海和廣州看到的展品還是老面孔。還有,大家相互間都在抄襲同行的產品。以至于有些展位禁止同行進入,搞的很不愉快。展會沒有意義,失去了“展”的功能,只剩下“會”的功能。會而不展,會會老朋友,開開會,吃吃飯,馬上就打道回府。。。所以客戶不多
2)許多企業反映:上海國際面料展會,廣州廣交會,其實意義越來越小,真正通過展會開發的客戶數量少,質量不高。許多企業到展會來只是擺擺樣子,派出一些新手練兵,有的企業干脆就不參加了。
近年來,由于忽視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企業只能接國外的訂單,做一些低層次的,無技術含量的加工生產。而外商利用設計和研發的優勢。利用中國大陸企業的機器設備,廉價勞力和排污指標,電能消耗。
筆者在兩個展會上都接觸到同一家功能性服裝面料的生產企業:紗要專紡,坯布要定織,印染后整理用的助劑從國外進口回來。關鍵工藝參數都掌握在國外。
再例如,江蘇一家生產阻燃工裝的工廠,阻燃面料從美國空運過來,加工成衣后,再出口到美國去,還有很高的利潤,國內很多企業想效仿,抄襲,但就是不能達到美標的要求。“形似而神不似”。生產1萬碼也許可以勉強達標,但是生產100萬碼就會出很多問題。大訂單品質前后不一致,十分不穩定。
據外商反映,已經有很多訂單被轉移到周邊國家去了,長年來缺乏研發投入的結果,使得周邊國家輕而易舉的搶走我們的訂單。
二、供應鏈管理技能以及供應鏈延伸的問題
我國紡織印染行業的中小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低下,供應鏈脆弱,不夠完善,
上下游產業的結合度不高,分工不清晰,一窩蜂的形成同質化的現象嚴重。ERP系統實施成功率很低。一旦遇到外部的情況突變,就會束手無策。
其實原料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在2010年初就已經形成。但是大部分國內企業沒有利用商品期貨市場和貨幣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由于缺乏應變機制和對沖機制。在原料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打擊下,加上“節能減排”的嚴厲措施,使得紡織印染企業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