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關注>正文
2015年以來,在中國企業界“動手術”最大的公司可能莫過于海爾。張瑞敏先生把海爾6萬多名員工拆分成2000多家小公司,號稱“創客團隊”,努力實現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很多媒體驚呼:海爾怎么了?為什么這么做?
原因非常簡單:為了在未來能夠活下來!
海爾不改革就活不了嗎?這個問題也是多數人在問的問題。張瑞敏先生表示:是的,不改革,死路一條。原因在于,我們的市場環境變了,生存法則變了。海爾原來的打法已經失效了。
那么,海爾原來的打法是什么樣的打法呢?就這7個字:多元化、品牌延伸。
海爾走的路是日本企業走的老路,把一個品牌延伸到所有的品類。這種做法,短時間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銷售業績,甚至帶來一定的利潤。然而,時間長了,會遇到至少兩大麻煩:
1. 專家型品牌橫刀植入。
2. 自身品牌定位模糊。
海爾這些年在這兩點上都遇到了問題。首先,是以格力為代表的專家型品牌不斷吞噬它的市場,海爾在很多品類發展上不太如意。其次,海爾品牌本身的定位也變得模糊,海爾到底代表什么品類?海爾到底代表什么樣的價值?顧客有點兒找不著頭緒。
市場是無情的。顧客對你的品牌找不著頭緒的時候,就不找了,也就不會選擇你的產品。因此,海爾如果仍然保持原有的打法,用原有的模式“耗”下去,風險指數大大增加。
未來能夠活下來的兩種企業
未來,到底哪些企業能夠真正活下來?要么做產品,要么做平臺!要么,擁有一批專家型品牌,要么成為強大的平臺公司!
專家型品牌能夠活下去的理由最簡單,因為這是由顧客的選擇決定的。隨著品類的發展,顧客心智不斷成熟,專家型品牌和綜合型品牌的較量會決出勝負,專家型品牌一定會打敗綜合型品牌,引領一個品類向前發展。
剩下的企業,除了轉型為平臺公司,沒有其他更好走的路子。這也是為什么海爾把自己改革為平臺公司的原因所在。因為過去30年,海爾并未選擇“專家型品牌”的路子,所以必須走第二條路。
文章來源:電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