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近些年來,每逢春節過后,各地“招工難”的話題都持續引發關注。今年,在沿海地區的二三線城市,用人單位開出了4000元的月薪,依然很難招到人。
從總體上講,現在企業開出的薪水一年更比一年高,提供的條件一年更比一年好,即便如此,依然吸引不到足夠的人氣。而且今年的“招工難”,還對應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招工難”將會作為一種結構性現象,在很長時間內存在,甚至會成為一種常態。而單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招工難”的存在,反映的是員工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在很長時間內,我們把這種落差主要理解為薪水的問題。薪水是重要的,但薪水程度受到經濟形勢和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可能無限地增長。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尊嚴勞動更多被捧到臺前來。在尊嚴勞動的豐富內涵里,除了薪水之外,員工的情感需求,融入城市的需求,都是客觀而實在的。這種對尊嚴的需求,有的需要企業努力,有的需要企業所在城市的努力。
看到“招工難”,還應該看到硬幣的另一面,也就是“就業難”。打通其中的橋梁,其實還是崗位結構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擇業期待普遍提高,這就需要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崗位。而這就涉及產業結構的問題。在經濟學家看來,對就業市場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產業本身發展水平,特別是與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匹配程度?,F在,社會需求已經到了新高度,而產業層次還停留在半山腰,這樣的崗位,自然很難吸引到人。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轉型升級的主體。企業不能埋怨等待,必須積極有為。但也要看到,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政府起著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如果我們的產業轉型能夠順利完成,企業能夠提供大量富有“含金量”的崗位,無論是“招工難”,還是“就業難”,其尖銳度都會隨之大大下降。緩解招工難不僅僅是企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