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毋須諱言,中國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股市、匯市多年少見的劇烈震蕩。但從長期效應來看,中國經濟被誤讀最嚴重的領域還不是金融市場,而是制造業;不少市場參與者和觀察家嚴重低估“中國制造”的抗沖擊能力和應變能力,基于這一誤解進而動搖對中國金融體系和整個宏觀經濟穩定性、成長性的信心。
不錯,構成中國經濟基礎的“中國制造”正在經歷兩面夾擊的挑戰和去產能的痛苦蛻變:紡織服裝等一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低成本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規模已經不小,進而導致中國在美國紡織服裝市場份額比高峰時下降了大約3個百分點;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又被許多人視為西方再度甩開“中國制造”、甚至徹底消滅“中國制造”挑戰的標志,“全球工業4.0后中國制造業將全線崩潰”之類說法一時不脛而走,流傳甚廣。一些人由此認為中國制造業已經陷入繼續“趕超”不成反而將“被趕超”的泥潭,鋼鐵、建材等部分制造業產能過剩、開工不足的現狀更被他們視為中國制造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全線崩潰的起點。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對長期跟蹤關注中國制造業、對中國制造業深度實情有所了解的人而言,上述看法是背離事實的。實情是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的并不是什么“崩潰”,而是深刻的“創造性破壞”;在增速下滑、一批產能過剩傳統產業開工不足的表象之下,是新興產業蓬勃成長、最有競爭力企業在淘汰賽中脫穎而出的現實。2015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其中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去年全年鋼鐵行業投資下跌11%,煤炭行業投資下跌14%以上,但計算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3%,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近12%。即使在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之中,近乎殘酷的去產能淘汰賽也正在篩選出最有競爭力的企業;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淘汰賽已經不止一次經歷。
所謂“工業4.0”浪潮,最終給“中國制造”帶來的不會是什么“全線崩潰”,而是鳳凰涅槃更上層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少制造業部門已經先后經歷過數次技術革新的沖擊,雖然一時遭遇困難,最后結果卻總是中國的這整個制造業部門技術水平、市場份額的顯著提升,一批隨波逐流追逐短線資產收益的企業被淘汰,著眼長遠、定力強大、堅守制造業本位的企業脫穎而出。像這樣的“崩潰”,我們又有什么擔心的呢?歷史和現實足以賦予我們堅定的信心。
讓我們把眼光投向彩電行業。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制造”中發展相當成功的一個部門。1978年,中國彩電產量只有區區3800臺;在2013年出版的《中國制造業向何處去》一書中,我記錄了2010年中國彩電產量和占世界總產量的驚人份額:當年中國彩電產量1.18億臺,同比增長19.5%,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份額比2009年提升2個百分點。隨后幾年,在全球經濟陰晴不定、波動日益劇烈的環境里,中國彩電產業繼續穩步發展,產量逐年遞增,即使在新興市場經濟波動劇烈、中國經濟增速明顯下滑的最近兩年,中國彩電業也依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產量增長率和產銷率都保持在高位:2014年產量達到15542.0萬臺,比上年增長6.2%;2015年,知名電子產品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光電事業處WitsView報告顯示,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減少0.6%,中國彩電這一年產量則達到16206.7萬臺,比上年增長7.1%;2015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彩色電視機產銷率達到100.0%,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同期中國整個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5%,比上年同期降低0.1個百分點。
而且,在這個部門,中國扮演的角色早已不是單純的外國品牌代工基地,一批本土品牌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級巨頭,且市場地位持續上升。集邦科技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五大液晶電視品牌出貨量排名依次為三星、LGE、TCL、海信和索尼,其中三家日韓品牌出貨量都是減少,TCL、海信這兩個中國品牌出貨量都在增長,從而一舉超越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曾仰望數十年的索尼。根據市場發展趨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品牌出貨量五強中將有三家是中國企業。
而且,在這個產業,中國本土品牌扮演的早已不是“進口元件組裝車間”角色,絕大部分元件、包括液晶面板等核心元件生產早已國產化,技術研發的國產化也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國,2015年4月實現量產的華星光電二期項目已經是全球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8.5代線,截至去年年中,華星光電已經連續9個季度在營業利潤率、周期、產品良率等關鍵指標上保持全球第一,深圳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日證實華星光電3期G11(11代)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僅僅數年之前全部液晶面板都需要仰賴進口的中國大陸,即將擁有這條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今天看來無疑非常成功的“中國制造”產業,在其發展進程中,也曾遭遇數字平板替代模擬顯像管的技術革新的猛烈沖擊;今天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的液晶電視品牌TCL,在這場技術革新中一度被視為犯下了顛覆性錯誤而厄運難逃。這家公司曾經著眼于對方在歐美市場的銷售網絡、市場影響力和豐富技術積累而于2004年收購世界電視產業界“彩電之母”湯姆遜公司,不料液晶顯示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步伐迅猛,沒幾年就淘汰顯像管、等離子、微顯背投等技術而成為市場主流,中國電視產業投入巨資建設的一批顯像管工廠、TCL公司收購的湯姆遜公司技術積累幾乎一夜之間就全部被市場潮流淘汰,TCL公司一度深陷困境,公司掌門人李東生因而備受煎熬:2004年被美國《時代周刊》和CNN評為當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而登上其封面,2007年則被《福布斯》中文版列為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最差CEO”。在2004—2007年間巨虧、重組的煎熬中,李東生曾經一年體重下降20斤。
然而,最終結果怎么樣?中國彩電業垮了嗎?沒有,中國彩電業熬過來了,TCL公司熬過來了,而且活得比“液晶技術革命”之前更精彩,TCL還在這場技術革新沖擊中進入上游,實現了“液晶面板—背光模組—整機制造”的產業鏈縱向一體化,液晶電視出貨世界第三,液晶電視面板產量世界第五,鑄造了比以前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在市場開放和技術革新中一度遭受猛烈沖擊而最終浴火重生的中國制造業又何止彩電一家!手機、電信設備、……都是如此,都是從微不足道起步,一度受挫之后反而登上了新高峰。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又憑什么要認為“中國制造”只會在“工業4.0”浪潮中潰不成軍、而不會是更上層樓呢?
不錯,在當前的中國制造業調整中,一批企業將被淘汰,包括一些大企業;但他們當中有許多是因為決策者此前受房地產、資本營運等金錢游戲誘惑而五心不定,最終才輸個干凈。但中國制造業還有一批初衷不改堅守實業本位的企業家,為堅持長遠目標華為可以始終不上市放棄圈錢機會,為堅守實業李東生可以頂住來自資本市場的要求TCL大規模投入房地產的壓力,還有振華重工等一批企業都沒有卷入房地產之類熱潮,……淘汰前者,讓后一類企業脫穎而出,這對中國產業可持續發展又有什么不好呢?梅新育:中國制造沒有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