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2015年已經過去,政治上,反腐在進行,整軍備戰在展開,意識形態正氣上升,黨風、官風以及世風有了明顯改觀;經濟上,增速下滑,股市震蕩,人民幣對外貶值,不確定性的風險增加。2016年將呈現什么樣的狀態?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經濟。展望2016年,竊以為有三個關鍵詞值得一議。
供給側結構改革:“里根經濟學”2.0?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有一個重要的成功典范:“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所收獲的巨大聲譽。其實,對于“里根經濟學”的評價,學界賦予了遠遠超出其成就的點贊。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里根經濟學之所以“成功”,有一個基本原因被人們忽視了。這個基本原因,就是中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
表面上看,“里根經濟學”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并沒有什么內在的必然聯系。但是,從邏輯關系上講,“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上的成就,卻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不容忽視的關聯。這個關聯的樞紐在于: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中國進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而中美貿易發展歷史的變化軌跡,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廣闊的市場對于美國滯漲的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979-1991年,中美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期。1979年中美貿易總額為24.51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5.95億美元,自美進口1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近1.5倍。到1991年,中美貿易總額擴大到142.02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61.94億美元,自美進口80.08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5.8%。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雖然都有大步增長,但始終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態。1989年后美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但兩國貿易關系并未中斷。
——1992年以后,中美貿易步入加速發展期。1992年中美貿易總額達174.90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85.90億美元,自美進口89.00億美元。1993年以后中國對美出口額迅速增長,開始出現了貿易順差。截止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兩年的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已發展到2116.26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1629.00億美元,自美進口487.26億美元。貿易總額平均每年增長21.1%。如今,中國已經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對于整個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而言,尤其是對于深陷“滯漲”困境而難以自拔的美國經濟而言,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紓難解困的作用。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中國的改革開放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使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過剩產能以及過剩技術有了新出路,而無需通過市場出清來強制“炸掉”。(2)與此同時,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為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出了更為經濟適用的生活消費品,有效地釋放了通脹的壓力。
正是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需求側”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廣闊而可靠的市場,美國經濟才能從“供給側”順利展開自己的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請注意,“里根經濟學”在實踐中推行的20世紀80年代,恰逢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里根經濟學”在一個正確的時候,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
“里根經濟學”成功背后的秘密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一個基本道理:離開了“需求側”的支撐,“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改革”若要順利展開,必須建立起可靠的“需求支撐”。這個“需求支撐”是來自于“一帶一路”的開拓,還是來自于中國民眾的“擴大內需”?前者考驗著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與外交能力,后者則考驗著頂層設計對生產關系的創新意志。
習近平最近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立足于用辯證法,并以此來闡釋“供給與需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市場與政府”的改革,這其中包含的政治經濟學邏輯耐人尋味。
經濟在“衰退期”徘徊躑躅
據2016年1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的GDP增長6.9%,雖然完成了年初制定的7%左右的目標,但增速也創下了25年來的新低。統計局稱,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四季度增長6.8%。
以周期的眼光考察,中國經濟目前處于什么狀況?我認為,綜合各種經濟數據,做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衰退期”的判斷,基本上還是靠譜的(經濟中很多部門出現普遍收縮,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至于中國經濟是否會進一步陷入“蕭條”狀態(即嚴重持續的經濟低迷,或連續三年經濟衰退)?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對于當下的“衰退期”,我認為可以比較明確地作如下解讀:
第一,中國經濟在“衰退期”徘徊躑躅,將是一個較長時期的狀態。
第二,有人認為,處于“衰退期”的中國經濟正面臨斷崖式崩潰。我認為這個說法過于武斷,斷崖式崩潰的可能性的確存在,但從概率上講,并不大。因為就發展階段來看,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期。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是52%,按70%左右的城市化率目標值計算,尚有10多年的發展時間,加之中國國土面積廣闊,城市化的發展空間巨大。城市化是吸納過剩資本和稀釋過剩產能的巨大海綿體,這是支撐中國經濟免于出現斷崖式崩潰的最基本的依據。
第三,中國經濟免于斷崖式崩潰,并不等于能夠免于經濟危機的侵蝕。必須強調的是,并非“斷崖式崩潰”才是危機。問題在于,“衰退”到底意味著經濟危機已經來臨呢,還是意味著經濟尚處于危機的邊緣?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與其說“衰退”是處于危機邊緣的一種臨界狀態,不如說“衰退”本身就是一種慢性危機。
宏觀調控:松綁經濟政策
宏觀調控的慣常做法是“逆周期”調控,即:若經濟過冷,那么宏觀政策就應主動加熱,以刺激疲弱的經濟升溫。在產能過剩和實體經濟萎縮的背景下,隨著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展開,通脹和股市火爆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資本為什么不流入實體經濟?這里面的邏輯關系是資本利潤率的導向,而不是什么主觀意志或政策的選擇是否明智)。
問題在于,如果嚴格按照供給學派的理論主張,當經濟過冷時,宏觀政策不僅不應當從“需求側”加熱升溫,反而必須從“供給側”實行嚴厲的“市場出清”(有點“順周期”的味道)。果真如此,那么在2016年,通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股市也將繼續處于跌跌撞撞的動蕩不安之中,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從邏輯上講,“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調控思路理應遵循供給學派的“順周期”原則(供給自動創造需求)。但從歷史經驗來評估,未來宏觀調控的發展很可能在“相機抉擇”的邏輯中搖擺不定。我預計,隨著經濟下行程度的加深和就業壓力的加大,2016年下半年以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逐漸寬松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三個關鍵詞搶先看猴年經濟“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