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當前,世界經濟走勢分化,增長乏力。國內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是下行壓力加大。茲就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走勢及企業發展機遇談一些個人看法。
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
1.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經濟增長乏力。受20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至今尚未完全恢復。主要表現在:一是美、歐、日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走勢分化。2014年歐元區和歐盟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0.9%和1.4%;2014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0.1%;相比之下,美國經濟恢復最好,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4%,這是2010年以來經濟增長的最佳表現。但是,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也是磕磕碰碰,2015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幾乎停滯,企業投資及外貿出口表現低迷,GDP年率增速僅0.2%。
二是金磚國家經濟增長低迷。2014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0.6%;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1%;南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印度經濟2014年增長7.3%,今年一季度增長7.5%;中國經濟增長7%。印度的經濟總量相當于中國的五分之一,其經濟增長的增量相當于中國的五分之一多一點兒。
三是新興經濟體困難較大,也是低速增長。2014年韓國經濟增長3.3%;墨西哥增長2.1%??v觀全球經濟,除了中國、美國、印度之外,其他經濟體普遍是低速增長。這種全球低迷的經濟態勢導致全球總需求收縮,世界貿易量大幅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國內一些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外貿進出口貿易額增速,從2010年的34.7%、2011年的22.5%,驟降到2013年的7.6%、2014年的3.4%,今年上半年的-6.9%。
2.中國某些領域的總需求也在收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城市空間擴張規模下降。2000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是2.24萬平方公里,2013年是4.79萬平方公里,這13年新增的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了1949-2000年這51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的總和。1978年到2013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城市的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從2173個增長到20113個。城市的急劇擴張,擴大了工業品需求。建新城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的增加,對消費品需求迅速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也大大增加。地方政府債務有18萬億,其中70%是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今后,城市空間擴張規模不可能再以那么高的速度增長了。
第二,汽車進入家庭的增速放緩。2000-2010年汽車的銷售量“井噴式”增長,年均增長31%,2000年汽車銷售量是60萬輛,到了2014年銷售量1237萬輛,增長了20.6倍,現在,平均每100個家庭有24輛車。但是2011-2013年,年平均汽車銷售量增長7.8%,去年汽車銷售量增長只有3.1%,今年上半年回落至1.4%。因為汽車產業對其他工業品的帶動性很強,所以汽車進入家庭的增速放緩會引起整個工業增長速度的放緩。
第三,房地產泡沫抑制其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中國房地產業并存著兩種極端現象。一方面是大量的高價商品住房閑置著。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常住人口沒有住房,他們沒有城市戶口,也買不起高價商品房,只能二人或多人拼居在一間屋內。中國商品房的巨大泡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房價過快增長,從2000年至2012年,三、四線城市房價漲了二、三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市中心的房價翻了三番,漲了七、八倍。在國外購買一套適于居住的住房費用,僅是居民年工資的3-5倍,而中國工薪階層購一套住房的費用則是年工資的20-50倍。二是幾乎所有的城市,建好的商品樓房大量的空置,許多城市出現“鬼城”,一到晚上,高樓一片一片黑著燈,一棟樓也就亮幾個燈。這些沒人住的房子,或者是尚未賣出去,或者有人買了多套房,買房不是去住,而是炒房賺錢。
高價商品住房如此大的泡沫,是房地產商追逐暴利、地方政府為“土地財政”大大推高地價、銀行推動三個原因共同形成的。與高價商品房的巨大泡沫相伴而來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常住人口中眾多中低收入者擁擠地住在高價“出租房內”。
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由“總供給收縮”轉變為“總需求擴張”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是,經濟發展與轉型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所以必須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走勢,把過去兩年“總供給收縮”的思路轉變為“總需求擴張”。
1.積極擴大國內消費市場。雖然投資和外貿出口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一個大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還得靠國內消費市場拉動。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基礎,是前提。
為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第一,健全消費增長的動力機制,改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多年來初次分配中消費偏低,積累過高。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一般是60%左右。中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52.4%,連年下降,近十年一直保持在45%至50%左右。這造成了中國低收入群體數量很大,再加上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有錢需防老,有錢需防病,老百姓(603883,股吧)有錢不敢消費。因此,必須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水平,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立足于國情,挖掘消費潛力。一是在城鎮化推進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這些人的消費需求是巨大的。幾年之內,需要把一億農村進城常住人口轉為城市居民;一億農民就近轉為小城鎮戶口;城市中一億常住人口的棚戶區改造。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
二是加強精準扶貧。中國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但是現在還有大約7000萬貧困人口。要加強精準扶貧,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多種辦法,增加這些貧困人口的收入,把這些人的生活提升到小康水平。
三是到2025年,中國中等收入人口將會達到6億,這些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是有差異的。要針對收入較高的人群提高消費品質量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一些有眼光的企業家,爭先把健身、保健、醫療等“大健康產業”和旅游、文化、養老等產業作為其戰略發展產業,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有了這兩條,就一定能夠擴大消費。
2.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短時間內,中國的外貿出口將呈現較低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也大約保持在10%-12%之間。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只有社會投資仍然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比如,高鐵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寬帶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城市軌道交通,扶貧開發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等等,都是有市場、有長期回報的項目,既對當前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有促進作用,又可以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不能說擴大投資就一定會導致產能過剩、增加潛在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關鍵是“投什么”和“錢從哪里來”。這兩個問題很關鍵,首先要選好項目,有市場,有長期回報;其次是解決好資金來源問題。能不能把中國龐大的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中國居民儲蓄達23萬億之多,這些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一方面,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又缺乏資金。所以,必須整體推進金融、投融資和財稅體制改革,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如何把儲蓄轉化為投資”,這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十分復雜的課題。
3.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率,根本上要靠改革和創新。調結構、轉方式,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結底要靠改革和創新。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需要許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投融資體制支持,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里缺少股權融資。中國的證券市場不僅要有A股市場、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尤其需要類似“納斯達克”那樣的市場。否則,科技創新型的中小微企業沒有辦法快速發展起來。需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業務,加快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改革現有的商業銀行體制機制。
實現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經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積累才能大見成效,各級黨政官員不要尋求短期政績。
適應新常態,加快企業創新轉型發展
第一,企業家要“謀勢”。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是“小勢”,國家的發展戰略是“大勢”。要努力讓企業自身發展的“小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國制造2025”規劃、“互聯網+”行動、“一帶一路”戰略等等,蘊育著企業創新轉型發展的無限機遇。
廣大中小微企業自覺融入到“互聯網+”行動,將會改變自己的生產業態,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涌現,推動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與各產業領域的技術融合創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變革。小批量定制、產品的個性化、市場的碎片化,將改變中小企業做為大企業的附庸地位,使其擺脫對大企業的依賴。分散制造、3D打印等新技術,使得制造業的產業生態發生很大改變。
第二,企業必須以創新求生存,謀發展。面對國際、國內總需求收縮的局面,企業尤其要不斷創新求變。一個企業,如果五年、十年產品不變,技術不變,管理不變,營銷模式不變,只有死路一條。企業必須實現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營銷模式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求生存,謀發展。
第三,企業家必須不斷學習。不是有錢就稱為企業家,企業家應該不斷學習,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要有責任感、有道德底線。尤其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逐步掌握產業與金融相結合、技術與資本相結合的本領。今后,人才短缺會越來越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約束條件。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將是諸多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加強企業員工的全員培訓,大力培養精細管理和匠人精神,對于企業來說是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性工作。廣大中小微企業尤其要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新穎化之路,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并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面對國際和國內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是機遇仍然大于挑戰。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前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人們對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地位的認識不斷提高;過剩產能逐步化解,擴大總需求的思路和政策措施逐步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蓬勃發展。另外,前進中還存在以下幾條有利因素。一是“一帶一路”大國戰略的實施和跨境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外經貿合作將逐步擴大。二是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2014年12月,人民幣支付占全球結算總額的2.17%。隨著跨境自由貿易區不斷擴大,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等的運營,人民幣占世界結算總額的比例將大幅提升。三是石油價格下降,有利于中國GDP增長。IMF估測,由于油價下降可使中國2015年GDP升高0.4%-0.7%;2016年GDP升高0.5%-0.9%。四是互聯網技術的紅利加大。麥肯錫2014年7月報告,到2025年中國互聯網革命可創造就業4600萬個,網上交易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達到22%。
總之,挑戰和機遇并存。面對國際、國內總需求收縮的局面,中國經濟實現穩增長、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逐步升級,宏觀調控的思路有必要適當調整,政策措施必須更加精準,發力更加集中,效果才能更加顯著。宏觀政策走勢與企業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