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12月18-2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形勢、穩增長重點、結構性改革戰術任務、重要改革領域、惠民生要點和開放戰略做出了明確部署。會議強調,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看形勢:新常態下基本面向好但也面臨困難挑戰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新的五年中國經濟將面臨何種形勢?
會議對我國經濟面臨的整體形勢判研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會議認為,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研判,明確了我國在整體經濟增速和就業有韌性的同時,也必須忍受結構調整的陣痛,一部分產能過剩企業要淘汰出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要看到經濟穩中求進的積極成效,為未來工作增加信心,看到風險點和不確定性,把穩中求進的好的勢頭保持下去,使得經濟發展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能夠比較穩定。
看增長: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是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9%。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后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對于數字背后的增長動力,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具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仍處在一個探底的過程中。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從中長期看這與穩增長是一致的。
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穩定經濟增長,與百姓生活有何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確立,意味著將更加注重老百姓身邊新消費模式的供給。”廣發基金研究員、副總經理朱平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新消費和服務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又一動力,未來占中國GDP的比重將逐漸上升。
看任務:戰術上抓住五大關鍵點
2016年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將十分繁重。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戰略”和“戰術”做出安排,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在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方面,會議提出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同時要求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方面,會議提出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這其中,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以及物流成本。
在化解房地產庫存方面,會議提出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同時還提出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降價、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等方法。
在擴大有效供給方面,會議從扶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培育各類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勞動者適應市場、抓好農業生產等角度提出了新路徑。
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會議提出對信用違約要依法處置,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全方位監管等任務。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到“僵尸企業”、高負債企業和過剩產能企業的調整。這種調整更多著眼于中長期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應對短期經濟波動。
針對上述五大戰術任務,李佐軍表示,這些任務有著內在的相互關聯:今年通過政府簡政放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收到了明顯成效;而明年在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同時,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淘汰落后產能和促進創業創新結合起來。“原來僵尸企業占用的各種資源,包括信貸、土地等,都可以在政府引導下流向新興產業,實現除舊立新。李佐軍說。
看改革:突出國企、財稅、金融、社保四大領域
要想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措施。
記者總結梳理,會議提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企改革、稅收改革、金融改革和社保改革四個領域。
——在國企改革中,會議提出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在財稅改革中,會議提出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
——在金融改革中,會議提出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同時要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
——在社保改革中,會議提出要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同時還要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多位專家表示,上述四個領域改革的深化,將使具體經濟發展任務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閉環,促進經濟走向長期健康發展。
看民生:注重精準幫扶與政策托底
在我國扶貧攻堅進入關鍵決戰時期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保障改善民生突出了經濟幫扶和政策托底。
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而社會政策要托底,則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針對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會議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干,提高扶貧質量。
有專家表示,保障民生離不開增加就業。而結構性調整和深化改革則是從根本上做了政策托底。
賈康指出,這幾年我國就業情況相當不錯,前三季度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隨著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比提升,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提供的就業崗位已經翻倍。
看開放:注重高水平雙向開放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落實,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開始逐步發揮影響力,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也引人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會議指出,要繼續抓好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快自貿區及投資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資環境,高度重視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內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發揮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融資支撐作用,抓好重大標志性工程落地。
推進雙向對外開放,意味著外國對華投資和我國對外投資兩個領域都需要有所作為。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已逐步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家,這對明年雙向對外開放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要加大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商品輸出,同時發展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營銷的貿易,來實現穩定外貿的目標。” 張燕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