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綜合信息>正文
近來,隨著“三駕馬車”的逐漸淡化,“供給側改革”正在迅速升溫。這個頻頻被高層和財經大咖們提及的熱詞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供給側改革”為何在此時提出?與“需求側”相比,“供給側”有何新內涵?“供給側改革”將釋放哪些新紅利?會不會成為策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戰術?思客君邀眾大咖為您一一解答!
思客:“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什么?
高連奎(財經專家):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一方面將發展方向鎖定為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現在的一些抑制供給的體制或政策,比如縮緊的貨幣政策和繁瑣的審批制度等。
劉世錦(經濟學家):相對需求側改革的措施,供給側改革更側重于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更側重于增強企業長期發展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徐林(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這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思客:為何強調“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有何新內涵?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需求側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問題,屬于凱恩斯主義。短期的問題仍要立足長期,要從“供給側”下手。
管清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供需錯位”已然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供給不足”和“需求不足”是當下最大的問題:一是供給不足。服務業、高端制造業、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供給依然嚴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傳統工業的產能過剩依然嚴重,PPI已經連續43個月負增長,煤炭、鋼鐵、水泥等企業苦不堪言。我們需要平衡需求側擴張與供給側改革之間的關系,一手擴張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給。
劉世錦(經濟學家):供求是雙方面的平衡關系,供給側方面的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是在解決需求的問題。比如,減產能、兼并重組實際上是調整供給結構,把不需要的供給減下去,同時創造市場需求。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也是這樣,放寬準入的同時就是在擴大投資。制造業的增長以及轉型升級、服務業的發展,都是通過供給側的改革以創造出新的需求??偟膩碚f,解決供給問題的同時,也是創造新的需求,而且這種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實在、更具有可持續性。
賈康(著名財經專家):從供給端入手推動制度創新,是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風險,實現中國迫切需要的方式轉變與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招”和“最大紅利所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要用新的動力源對沖下行因素。只有通過新的制度供給的龍頭把創新因素激發出來,才能成功應對經濟下行,看到中國經濟巨大的發展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
思客:“供給側改革”究竟改什么?
劉世錦(經濟學家):減產能、放準入、調配置、促創新、制造業升級。
第一,在減產能方面切實加大力度,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二,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不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實際意義的還要“放大”。第三,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實現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第五,進一步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國大部分制造業攤子已經鋪開了,但從整體來講,精細化程度還比較低。在這方面中國的潛力很大。
楊偉民(中財辦副主任):高成本是供給側最致命的硬傷
中國的供給體系和結構至少存在六個方面的問題,如供給體系總體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體、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過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給側最致命的硬傷。……推動經濟結構改革要打好四個“殲滅戰”,即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發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
思客:“供給側改革”應該怎么改?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一是讓合法的主體都有權利供給,不要管制、限制人們的供給能力和愿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給主體改造成合格的供給主體。
高培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進行供給側改革,必須加快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經濟繼續低迷,決定了未來一個周期將以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為主,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要么減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從發展的角度講,還是從改革的角度講,本輪調整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稅空間。
劉世錦(經濟學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上下聯動”,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基層視野。首先,頂層設計主要是管宏觀方向,劃出底線。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較有效,還是要讓地方和基層企業有更大的空間來試驗,通過試驗才能找出切實管用的措施。這也是我國過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條經驗。這條經驗現在依然適用。大咖為您解讀“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