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制造的“微觀”優勢
一國在國際收支、財政收支、通貨膨脹、本幣匯率等方面的宏觀經濟穩定性相輔相成,可能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反之,也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在開放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成本上升已是中國產業不可回避的現實,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成為緊迫任務,在這方面,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優勢可以轉化成為微觀層次的企業、產業競爭優勢。 與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顯著優勢自不待言。就是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近20年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性紀錄仍高出一截。 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優勢明顯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出現劇烈波動,經濟增長急劇失速,資本大規模外逃,貨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貿易收支惡化,中國在此期間宏觀經濟表現則相對穩定。 2012年,印度、巴西、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分別跌至4.0%、0.9%、3.4%,中國則達到7.8%;今年第一季度,印度經濟僅是略有回升,巴西增長0.6%,俄羅斯增長1.9%,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為7.7%,第二季度為7.5%,預計全年實際GDP增長率能夠保持在7.5%以上。 在通貨膨脹方面,上半年,印度消費價格指數(CPI)從11.62%降到9.87%,俄羅斯在7%左右,巴西在6%上下,中國則不超過3%,且CPI漲幅總體走低,2012年全年漲幅低于2011年,2012年末漲幅低于2012年全年漲幅,2013年一季度漲幅低于2012年末漲幅。 在本幣匯率穩定性方面,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印度、俄羅斯、巴西貨幣對美元匯率都出現了兩位數的貶值幅度,2011年6月~2012年6月,印度盧比貶值幅度超過30%。今年5~7月,新興市場貨幣再度大幅貶值,彭博社跟蹤的24種新興市場貨幣中有22種貨幣貶值并遭拋售,土耳其里拉、印度盧比匯率雙雙觸及最低紀錄,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對美元匯率跌落到了四五年來的最低點,1~7月,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貶值10%以上。但在幾次市場震蕩中,人民幣匯率僅出現了小幅波動,即使一度貶值,也不超過3%。 不僅如此,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性優勢的基礎相當穩固,即使其他指標相同,巨大的國內經濟與市場規模就能賦予中國宏觀經濟額外的穩定性優勢。 “中國制造”的額外競爭力 較高的宏觀經濟穩定性從以下幾方面賦予了中國企業、產業額外的競爭優勢: 首先,在一個更可預期的環境中,企業規劃的風險要低得多。 其次,貨幣匯率穩定將從通貨膨脹、工潮與企業財務穩定性三個方面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盡管越南、印度等國貨幣貶值被視為其出口制造業面對“中國制造”的優勢之一,但貨幣大幅貶值意味著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猛增,不僅直接干擾企業經營,更因為損害居民生活水平而容易引爆更多的工潮。這一點,從越南這個工潮高發國就能看得清楚。 越南宏觀經濟穩定性雖然高于其他同類發展中國家,卻不能與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抵御輸入型通貨膨脹等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弱,勞工群體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波動性相應較大。1992年~2001年,越南消費者價格指數年均上漲8.6%,2002年~2012年,歷年漲幅分別為4.1%、3.3%、7.9%、8.4%、7.5%、8.3%、23.1%、6.7%、9.2%、18.7%、9.1%,所有年份的數值都高于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接近甚至多次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水平。 為維持出口價格優勢,越南政府表現出了較強的本幣貶值傾向,但這進一步加大了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高通脹環境下,為了維持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工人很容易采取罷工手段以爭取加薪,或是頻繁跳槽,在越臺資企業對此感受頗深。工潮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影響自不待言,即使沒有工潮,工人流動過快也帶來了巨大的人力資本和商業機密流失等風險。為了減少工潮,降低工人流動過高帶來的人力資本流失和風險,企業不得不選擇提高工資、增加補貼來吸引工人,越南政府也屢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敦促、引導企業朝這個方向發展,但過于頻繁的工資調整必然影響投資者的預期,且有打亂投資者規劃之虞。 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外向型企業通常存在突出的貨幣錯配風險,即高度依賴外幣融資而資產構成中本幣計價比例卻要高得多,而且往往越是好企業,其負債中外幣融資比重越高。因為越是好企業,就越有能力在境外融資,也越傾向于境外融資以規避境內的高利率,并獲取經濟景氣、本幣升值時期的匯兌收益。一旦本幣大幅貶值,會顯著惡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嚴重時會導致企業大面積破產倒閉。在上世紀80年代席卷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中,在90年代新興市場經濟體接二連三爆發的貨幣/金融危機中,在1997年~1998年韓國財閥的破產潮中,機制威力可見。相信在當前和未來數年的新興市場經濟震蕩中,還會看到因此而倒下的企業。 謹防“價格破壞” 初級產品行情下行對全球貿易和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已相當明顯??疾烊蜇浳镔Q易中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變動,1995年~2004年,制成品、石油、非燃料初級產品價格年均漲幅分別為0.2%、9.0%和0.1%,2012年分別為-0.5%、1.0%和-9.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其漲幅分別為1.0%、-2.3%和-0.9%。 就我國進出口貿易而言,今年前7個月,煤炭、鐵礦石、銅等主要大宗礦產原材料進口均價全面下跌,只有石油產品因進入夏季用油旺季和阿拉伯國家局勢緊張等因素而價格上漲。上半年,我國進口原油1.4億噸,下降1.4%,進口均價780.7美元/噸,下跌7.6%;進口銅200.2萬噸,下降20%,進口均價為8107.4美元/噸,下跌3.4%;進口鐵礦石3.8億噸,增長5.1%,進口均價133.2美元/噸,下跌4.6%;進口煤1.6億噸,增長13.3%,進口均價為91.4美元/噸,下跌16.3%。 7月,我國進口鐵礦砂7314萬噸,增加26.7%,進口均價為118.5美元/噸,下跌12.2%;進口煤2865萬噸,增加18.3%,進口均價為86.2美元/美噸,下跌16.8%;進口原油2611萬噸,增加19.6%,進口均價為743.2美元/噸,上漲2%;進口成品油325萬噸,增加5.4%,進口均價為785.7美元/噸,上漲1%。 初級產品國際市場行情下行及其進口價格下跌,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主要正面影響在于減輕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降低了眾多下游產業的成本,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大負面影響在于引發國內相關產業“價格破壞”而陷入困境,礦產資源產地經濟會受到較大沖擊,同時我國對初級產品生產大國的出口也會蒙受一定損失。 中國初級產品進口價格下降會引發國內相關產業“價格破壞”而陷入困境,根源在于我國初級產品資源稟賦不佳,從農、牧、林、漁業資源到礦產資源,我國許多資源的本土供需缺口無法彌補且日益拉大,許多初級產品資源數量雖不少,但品位不高,開采難度大,成本高;或是遠離消費市場,運輸成本太高。因此,在全球化初級產品市場上,只有在初級產品牛市期間,國內這些產業才具備商業開采的價值;一旦步入熊市,國內這些初級產業就會在廉價進口資源的沖擊下潰不成軍。 以煤炭為例,中國煤炭資源儲量在全球數一數二,煤炭年產量更是遙遙領先于其他所有國家,占全世界一半以上,品質優良,神華、伊泰等大型煤炭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已躋身世界同行前列。即便如此,憑借露天開采低于中國眾多井下開采煤礦的成本優勢,外加產品直接運往中國東南沿海消費市場的海運優勢,在外匯短缺而厲行獎出限入的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煤炭已打開了廣東省進口市場。進入新世紀[-3.88%資金研報]以來,煤炭進口更是突飛猛進,連年成倍增長。根據筆者整理計算,2002年~2012年,我國煤炭進口量相對于國內煤炭產量的比例從0.70%一路上升至7.90%,2012年煤炭凈進口量已相當于當年國內煤炭產量的7.65%;2010年煤炭進口已占當年消費量的5.22%,煤炭凈進口占消費量的4.61%。這一比例已經可對國內市場運行產生一定影響;相應地,國際市場煤炭價格和我國煤炭進口均價下跌,對近兩年國內市場煤價腰斬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012年,國際市場煤炭價格下跌21%,我國進口煤及褐煤2.8851億噸,同比增長29.8%,進口均價99.50美元/噸,比2011年的進口均價114.65美元/噸下降13.21%;分別按2011年和2012年人民幣平均匯率折算,進口均價從2011年的740.47元/噸下降到2012年的628.09元/噸,下降15.18%。其中,2012年煉焦煤進口均價以美元計價下跌4.67%,以人民幣計價下跌6.83%;其他煙煤進口均價以美元計價下跌11.61%,以人民幣計價下跌13.62%;褐煤進口均價以美元計價下跌15.69%,以人民幣計價下跌17.60%。 國內煤炭價格暴跌,相當程度上源于進口導致的“價格破壞”;而這種價格破壞,又令國內煤炭業從去年下半年起迅速滑入嚴冬,大量產品積壓,企業大面積虧損、減薪,山西、內蒙古等煤炭主產區經濟增長急劇失速,從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到省內眾多縣市領導干部,紛紛扮演起了煤炭推銷員的角色……擁有資源優勢[-0.99%]的煤炭產業尚且會遭遇價格破壞的沖擊,更不用說其他資源稟賦與國外相比處于明顯劣勢的初級產品行業了。 有鑒于此,面對已經或正在到來的價格破壞沖擊,中國初級產品行業只能尋求增強內功,強力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壓縮國內過剩產能,關停技術、安全、環保不達標的小型礦山,提高資源開發與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回收,優化運輸格局,并借熊市之機將重組觸角伸向海外,積極穩妥發展“進口導向型海外直接投資”,通過反周期策略低成本取得海外優質資源,讓國內投資者分享資源進口增長的收益,并通過這類投資帶動我國勞動力和資本設備的輸出。(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