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MIT的研究科學家JosefOehmen博士
日本核泄漏確實已經發生,但是在將來不會有任何顯著的泄露。“顯著泄露”大概會是個什么程度?打個比方說,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長途飛行,或是喝下一杯產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輻射地區的啤酒,所受到的輻射要多一些。
從地震發生以來的所有新聞報道??梢哉f幾乎沒有一篇是準確或是無誤的,其中大量的關于物理和自然規律的錯誤,及大量對于事實的錯誤解讀。接下來我們會告訴大家一些關于核反應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釋目前正在發生的是什么。
福島核電站的反應堆屬于“沸水反應堆”(BoilingWaterReactors),縮寫BWR。沸水反應堆和我們平時用的蒸汽壓力鍋類似。核燃料對水進行加熱,水沸騰后汽化,然后蒸汽驅動汽輪機產生電流,然后蒸汽冷卻后再次回到液態,然后再把這些水送回核燃料處進行加熱。蒸汽壓力鍋內的溫度通常大約是250攝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鈾。氧化鈾是一種熔點在3000攝氏度的陶瓷體。燃料被制作成小圓柱(想像一下就像樂高積木尺寸的小圓柱)。這些小圓柱被放入一個用鋯錫合金(熔點2200攝氏度)制成的長桶,然后密封起來。這就是一個燃料棒(fuelrod)。然后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組合為一個更大的單元,然后這些燃料單元被放入反應堆內。所有的這些,就是一個核反應堆核心(core)的內容。
鋯錫合金外殼是第一層護罩,用來將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與世隔絕。然后核心被放入“壓力容器”中,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蒸汽壓力鍋的比喻。壓力容器是第二層護罩。這是一個堅固結識的大鍋,設計用于容納一個溫度可能達到數百攝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溫措施恢復前,壓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一個核反應堆的所有的這些“硬件”——壓力容器,各種管道,泵,冷卻水,然后被封裝到第三層護罩中。第三層護罩是一個完全密封的,用最堅固的鋼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體。第三層護罩的設計,建造和測試只是為了一個目的:當核心完全熔融時,將其包裹在其中。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在壓力容器(第二層護罩)的下方,鑄造了一個非常巨大厚實的混凝土大碗,這一切都在第三層護罩的內部。這樣的設計就像是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壓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終融化的話),這個大碗就可以裝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這個大碗設計成讓融化的燃料能夠向四周鋪開,從而實現散熱。
在第三層護罩的周圍包裹的是反應堆廠房。反應堆廠房是一個將各種風吹雨打擋住的外殼。(這也是在爆炸中被毀壞的部分,我們稍后再說)
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機確實是通用電氣的MarkI型沸水堆。新聞里露出鋼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廠房,里面的安全殼應該沒事。
核反應的一些基本原理
鈾燃料通過核分裂產生熱量。大的鈾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這樣就產生熱量及中子(構成原子的一種粒子)。當中子撞擊另外一個鈾原子時,就觸發分裂,產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繼續下去。這就是核裂變的鏈式反應。
而現在的情況時,當一堆燃料棒湊在一起時就會很快導致過熱,然后在45分鐘后就會導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應堆內的燃料棒是絕對不可能導致像原子彈那樣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顆原子彈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不信你們可以去問問伊朗)。當年切爾諾貝利的情況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壓力積攢,氫氣爆炸然后摧毀了所有的護罩,然后將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揮灑到了外界(就像一顆“臟彈”)。這樣的情況為什么在日本沒有發生,及為什么不會發生,請繼續看下面。
為了控制鏈式反應的發生,反應堆操作員會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從而瞬間停止鏈式反應。一個核反應堆是這樣設計的:當一切正常運轉時,所有的控制棒是不會用到的。冷卻水會在核心產生熱量的同時帶走熱量(并轉化為蒸汽和電力),并且在常規的250攝氏度的運轉溫度下還有許多余地。
而挑戰在于將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鏈式反應后,核心依然在產生熱量。雖然鈾元素的鏈式反應已經停止,但是在鈾元素的核裂變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產品,比如銫和碘同位素,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會最終衰變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這些元素的衰變過程中,也會產生熱量。因為它們不會再從鈾元素中產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鈾元素就停止衰變了),所以它們的數量會越來越少,然后在衰變結束的過程中,大約幾天時間內,核心就會最終冷卻下來。
目前讓人頭痛的就是這些余熱。
核反應堆內的第一類放射性物質就是燃料棒中的鈾元素,及放射性副產物銫和碘同位素。這些物質都在燃料棒內部。
而除此之外,還存在第二類放射性物質,產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都非常短,這意味著它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衰變為沒有放射性的物質。“很短”的意思就是幾秒。所以即使這類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自然環境中,他們也是毫無危害的。為什么呢?因為大約就你在讀完“R-A-D-I-O-N-U-C-L-I-D-E”的這幾秒內,這類物質就衰變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這類放射性物質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氣(構成大氣的氣體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氣體比如氬。但是這些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呢?當鈾原子裂變時,會產生一個中子。大部分的這些中子都會撞擊到其他的鈾原子由此鏈式反應就一直持續發生。但是其中的一些會離開燃料棒并撞擊到水分子,或是冷卻水中的空氣。然后,一個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會“捕獲”這個中子,并變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數秒內它就會衰變到它本來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類的放射性物質在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島到底發生了什么
接下來我會試著去總結目前的主要事實。沖擊核電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電站設計時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級之間的放大倍數是對數關系,所以8.9級地震的威力是8.2級,即核電站的設計抗震威力的5倍,而不是0.7的差異)。所以我們首先為日本的工程技術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來了。
當8.9級地震沖擊核電站時,所有的反應堆就自動關閉了。在地震開始后的數秒內,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內,鏈式反應即刻中止。而此時,冷卻系統就開始帶走余熱。這些余熱相當于反應堆正常運轉時產生的3%的熱量。
地震摧毀了核反應堆的外部電力供應。而這是核反應堆能夠遇到的最嚴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設計核反應堆的備用系統時,“電站停電”是一種被高度關注的可能性。因為核反應堆的冷卻泵需要電力以維持運轉。而反應堆關閉后,核電站本身就不能產生任何電力。
在地震發生后的一小時內一切情況是平穩的。為緊急情況而準備的多組柴油發電機中的一組啟動,為冷卻泵提供了所需的電力。然后海嘯來了,比核電站設計時所預料的規模要更巨大的海嘯,摧毀了所有的柴油發電機組。
在設計核電站時,工程師們所遵循的一個哲學就是“縱深防御”。這意味著你首先需要為了你能夠想象到最災難的情況設計防衛措施,然后為了你覺得可能絕對不會發生的子系統故障設計方案,以確保即使這樣的可能絕對不會發生的故障發生后,核電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場巨大的摧毀所有柴油發電機組的海嘯就是這樣的一種極端情況。而所有的防衛的底線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第三層護罩,將一切可能發生的最糟糕情況——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納于其中。
當柴油發電機組被沖走后,反應堆操作員將反應堆切換到使用緊急電池。這些電池被設計為備用方案的備用方案,用于提供給冷卻系統8個小時所需的電力,并且也確實完成了任務。
而在這8個小時內,需要為反應堆找到另外一種供電措施。當地的輸電網絡已經被地震摧毀。柴油發電機組也已經被海嘯沖走。所以最后通過卡車運來了移動式柴油發電機。
整個事件從這一刻起開始變得糟糕。運來的柴油發電機無法連接到電站(因為接口不兼容)。所以當電池耗盡后,余熱就無法再被帶走。
在這個點上反應堆操作員開始按照“冷卻失靈”的緊急預案進行處理。這是“縱深防御”中的更進一層。理論上供電系統不至于徹底失效,但是現實如此,所以操作員們只能退到“縱深防御”中更進一層。這一切,無論對我們看起來多么不可思議,但卻是反應堆操作員的培訓的一部分——從日常運營到控制一個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這個時候外界開始談論可能發生的核心熔融。因為到了最后,如果冷卻系統無法恢復,核心就一定會融化(在幾個小時或是幾天內),然后最后一層防線——第三層護罩及護罩內的大碗,就將經受考驗。
但是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是在核心持續升溫時控制住,并且確保第一層護罩(燃料棒的鋯錫合金外殼),及第二層護罩(壓力容器)能夠保持完整并盡可能多工作一段時間,從而讓工程師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修好冷卻系統。
既然讓核心冷卻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應堆內實際上有多個冷卻系統(反應堆給水清潔系統,衰變降溫系統,反應堆核心隔離冷卻系統,備用水冷系統,及緊急核心冷卻系統)。而究竟哪一個失效了或是沒有失效在此時無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個在爐子上的壓力鍋,持續地,慢慢地在進行加熱。操作員在采取各種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熱量,但是鍋內的壓力在持續上升。于是當務之急是保住第一層護罩(熔點為2200攝氏度的鋯錫合金),及第二層護罩——壓力容器。而為了保住第二層護罩,其中的壓力就需要時不時進行釋放。因為在緊急時刻進行壓力釋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應堆共有11個用于釋放壓力的閥門。操作員開始通過時不時地旋松閥門來釋放壓力容器內的壓力。此時壓力容器內的溫度是550攝氏度。
這就是關于“輻射泄露”的報道開始的時刻。我在上文中解釋了為什么釋放壓力的同時實際上會釋放第二類放射性物質(主要是N-16和氬),及為什么這樣做其實毫無危險。放射性氮元素和氬對于人類健康沒有威脅。
而就在旋松閥門的過程中,發生了爆炸。爆炸發生在第三層護罩外部,反應堆廠房內。反應堆廠房不具有隔絕放射性物質的功能。雖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但是這是一個很有可能的場景:操作員決定讓壓力容器內的蒸汽釋放到廠房內,而不是直接到廠房外部(這樣可以讓放射性元素有更長的時間用于衰變)。而問題在于,由于核心內的高溫,水分子會分解為氧和氫——一種易爆混合氣體,于是也確實在第三層護罩外爆炸了。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次類似的爆炸,不過是在壓力容器內(因為壓力容器沒有設計好并且操作失誤),進而導致了切爾諾貝利事件。而福島核電站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氫氧混合氣體是在設計核電站時需要考慮的一個巨大問題,因此反應堆在建造時就考慮到了不能讓這樣的爆炸發生護罩內部。如果在護罩外部爆炸了,雖然也不是設想中的狀況但是可以接受,因為即使爆炸了也不會對護罩產生影響。
因此在閥門旋送時,壓力得以控制。而現在的問題時,如果水在一直沸騰的話,那么水位就會持續下降。核心大概被幾米深的水覆蓋,使得其能夠在空氣中暴露前堅持幾個小時或幾天。而一旦沒有水覆蓋,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會在45分鐘后達到其2200攝氏度的熔點。而這樣就會導致第一層護罩,燃料棒的鋯錫合金外殼融化。
而這樣的事情正在開始發生。冷卻系統無法在燃料棒開始融化前恢復運轉,不過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時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鋯錫合金外殼已經開始融化。而目前正在發生的,就是一些銫和碘同位素開始隨著釋放出來的蒸汽,泄露到反應堆外。最嚴重的問題——鈾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為氧化鈾的熔點在3000攝氏度。目前已經確認的是,檢測到有一部分銫和碘同位素隨著蒸汽泄露到了大氣中。
這似乎是一個啟動“B計劃”的信號。通過在大氣中檢測到的銫和碘同位素,操作員可以確認某一根燃料棒的外殼(第一層護罩)已經存在破損。“A計劃”在于恢復某個常規冷卻系統。為什么這個計劃失敗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種可能性是海嘯沖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卻系統的純凈水。
用于冷卻系統的給水是非常純凈的,去除了所有礦物質的水。使用純凈水的原因在于:純凈水很大程度上不會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對無輻射。而如果是臟水,那么更容易捕獲中子,進而變得更加具有放射性。這不會影響到核心——因為核心不會被冷卻水影響。但是會使得操作員更難處理這些具有輕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計劃A”失敗了——系統無法冷卻,并且也沒有額外的純凈水。因此“計劃B”被啟動。而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
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員開始使用海水來冷卻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們是用海水浸泡住壓力容器(第二層護罩),還是淹住反應堆外殼(第三層護罩)。不過這個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
要點在于核燃料現在確實已經冷卻下來了。因為鏈式反應早就已經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熱在產生。已經使用了的大量冷卻水可以帶走這些余熱。因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經無法再產生足夠的熱量去大幅度提升壓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種“液體控制棒”。無論在發生什么樣的衰變,硼都可以捕獲產生的中子并進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卻。
福島核電站曾經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壞的情況已經被避免:如果沒有將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員就只能繼續旋松閥門以釋放壓力。第三層護罩必須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發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質,然后會經過一段等待期,等待護罩內的裂變副產品完成衰變,所有的放射性粒子會附著在護罩內壁。冷卻系統最終會被恢復,融化的核心也會冷卻至一個可控的溫度。護罩內部會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項棘手骯臟的事情——將融化了核心移出,將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塊一塊地裝入運輸裝置,然后運送到核廢料處理廠進行處理。根據損壞狀況,核電站的這塊區域需要進行修理或是徹底拆除。僅供參考。【本文由銀河期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