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鄉——昌邑柳疃
柳疃鎮位于昌邑市區北10公里,渤海萊州灣南畔。該鎮東距青島150公里,北與省道辛沙路擦肩而過,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全鎮轄72個行政村,總人口47647人,鎮區總面積165.2平方公里。 柳疃鎮是著名的“絲綢之鄉,全國最大的絲織鎮,長江以北最大的裝飾布生產印染基地。紡織業是全鎮經濟的支柱產業,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體的印染、印花、機械制造、建筑安裝、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 柳疃鎮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北部的原鹽,中部的石油,東部的沙石,還有7000余畝海水養殖場和1500畝淡水養殖基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柳疃的發展前景注入了生機活力。 柳疃絲綢史料 中國之繭綢業繭綢產地,以山東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貴州、廣東、奉天又次之。山東重要產地以昌邑為第一,棲霞、牟平次之。(阮湘:《中國年鑒》,民國十二年出版 桓寬《鹽鐵論》云:“繭綢縑縑者,婚姻之嘉飾也。”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坒,繭綢之名,溢于四遠,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內外蒙古,裨販絡澤,不絕于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其銀價,比鄰境恒低之一二百文,鄰境之購銀者,無不唯柳疃之是趨,以區區一市鎮,而有爐房八家,其輸入者可知矣。(光緒二十八年,《野蠶錄》89頁) 山東綢,道光間昌邑等處,已有制造,其時生產不多,民風樸儉,初銷國內,及光緒初葉,洋人在滬采辦出口,此后年盛一年,洋人在煙添設分行采辦,至光緒末葉,大約山東綢在上海、煙臺、青島等處出口,總數在兩千萬兩以上,當時遼產野絲,大半運魯織綢所用,以致日人饞涎欲滴,頗思染指。(《中行月刊》) 柳疃在城北二十里,為綢業發祥之地。附近居民千余戶,約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號四百余家,僅經營綢業者即有三百家之多。盡屬收買附近各村織成之綢,以便運銷國內外各處,每年總交易不下二百萬元。運出之貨,由濰縣轉者,占百分之八十,由煙臺轉者,占百分之二十。該項商號中較大者為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記、義和堂、三義堂等數家。(1932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 又一種捻線綢,用錘子打線,以手捻錘子而線軫大,名錘子線。用此線織綢,曰捻線綢,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此綢間或有之,得之甚足寶貴。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鄉,每只纊三人,二人拾頭,一人搖纊;始有纊絲綢。其堅不如白綢等,而色澤光潤勝之。(《山蠶輯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