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日本遇尷尬 被偽裝成日本貨出售
日本商家把中國貨偽裝成日本產品出售,折射出中國品牌難以進入日本的困境 日本的食品界近年來興起了“偽造風”,偽造產地、偽造消費期限等,最為典型的是把外國產品冒充日本國產的出售。“被偽造”的外國產品多是“中國制造”。 偽造事件層出不窮 據8月26日的《每日新聞》報道,靜岡縣的東明水果會社因在去年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把10噸中國產的竹筍冒充國產的出售而被警方搜查。同一天,東京一家名為“浜伸”的食品加工會社因把中國產的鰻魚貼上了日本國產的標簽,被東京地方法院起訴。 這并不是兩起偶然事件。類似案件7月份也有發生:山形縣新莊市新田食品會社把中國產的山菜偽裝成日本產銷售;山口縣一家水產物加工批發會社把去年5月到7月間從中國進口的河豚冒充國產出售。 除中國產品外,其他國家的產品也被日本不法商家包裝成國貨出售。大阪浪速區的一家食品會社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產的牛肉偽裝成國內北海道等地產,被警方查獲。甚至還有會社把朝鮮的水產品當成國產品出售。 在日本,同類商品中,國貨幾乎都要貴于舶來品,有的甚至貴數倍,在人們的意識里,“日本制造”是最精致的。近兩三年來,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日本食品界冒名之風盛行。一些日本商人以外國產品冒充日本產,迎合了日本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國產品最安全、優質的心理。 中國產品的雙重尷尬 分析人士認為,一些日本商家把中國產品“化妝”成國貨出售,除了為牟取暴利外,也與最近一年多日本人對中國食品的成見有關,日本人對“毒餃子”事件仍然耿耿于懷。多數日本人認為中方一直沒有就發生在日本的“毒餃子”事件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有一段時間里,日本民間甚至“聞中國食品色變”,超市里的中國食品無人問津。 而日本商家把中國產品偽裝成日本產出售,也折射出中國品牌難以進入日本的尷尬境地。長時間以來,中國產品進入日本的通行證就是兩個字——“便宜”,百元店的日用品幾乎都是中國制造。“百元店”意即所有的產品都是標價100日元(100日元約合7.3元人民幣),如一只碗、一條毛巾、一副筷子等。在相當多的日本人心目中,中國產品就是相當于小商品。 近年,日本市場上中國生產的各類家電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在不斷提高,但其主體還是日資企業在華產品,真正的中國品牌難見蹤影。 “中國制造”還有很多要學 如何讓日本消費者對“中國制造”重拾信心,消除日本民眾心目中中國產品有“毒”的印象很重要。日本媒體固然對“毒餃子”的渲染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但消除日本消費者顧慮是中國企業的職責,他們應及時公開信息,消除由此引起的民眾心理恐慌。 此外,如何讓日本消費者明白,中國食品雖低價但是質量也不差,國外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 日本產品出口到中國,無論是大米還是蘋果,無論是化妝品還是紙尿片,統統都打著“名牌”的口號,這是一種品牌戰略。近一兩年來,不少歐美流行服飾在日本登場,如瑞典的H&M等,這些流行物品并不高檔,但走的是“價廉物美的名牌”路線,它們低價卻不失“高貴”,這迎合了人們在金融危機中“貪便宜”的心理,又讓人不失體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