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逆勢火爆 或成“中國制造”新引擎
在“亞洲第一布市”––紹興縣,永俊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建海告訴記者,去年8–11月,很多歐美客戶大批退單,公司的紡織面料出口量驟降2/3,每月出口總額從100萬美元降到30萬美元。“那段時間,外商們對價格很敏感,即便采購,也挑3–4元/米的便宜料子,20元/米高檔里料少有問津。” 企業出口處境艱難,反映在宏觀面上,是經濟的嚴重下滑。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浙江省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1010.9億美元,同比下降18.3%,比前6個月的累計降幅收窄0.6個百分點。而此前,浙江生產總值已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無論是企業自身生存還是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都亟須外貿企業眼光向內,建立內銷渠道,拓展國內市場,改變單純依靠出口的增長模式。不過,當企業真正開始如是操練時,卻發現從外貿到內銷,遠非做一道“把商品賣給外人還是國人”的選擇題那么簡單。 對外貿企業而言,內貿與外貿實行的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包括交易方式、交易規則以及結算方式均不相同。“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看樣訂貨,一次下單,貨到付款。”施建海說。 但國內的商品零售行業的規則就復雜多了,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獨立營銷網絡,則鋪點及渠道的開設不僅需要高昂成本,蠶食利潤,且見效遲緩,很顯然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無力為之。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