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40%中小企陷半停工狀態 一季度增長僅2.5%
早在2007年底做調研的時候,周德文已經發現:溫州中小企業已經有20%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而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客氣的說法”。 當時,溫州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就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隨后,溫州有關部門迅速做出反應,著手開展2008 年一季度全市行業發展情況調研。那次調研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以我市各重點鄉鎮為單位,倒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最高為12%,最低5%,并非之前盛傳的‘20%倒閉’。” 周德文認為,這個統計結果,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他的觀點,也說明溫州市不少中小企業目前確實面臨危機。 “溫州現在正處于一個轉型期。金融危機之所以給溫州的制造業造成這么大沖擊,主要是因為溫州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落后。這是現在制造業危機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機只是外因,促使這些矛盾暴露出來而已。” 在他看來,溫州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真正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連10%都不到。中小企業的輕工產品本身毛利只有5%左右,由于勞動合同法出臺、利率調整等一系列因素,現在企業的利率空間已經很小,以至幾乎沒有,這就嚴重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溫州的企業一直靠低成本、低價格產品進行量的擴張,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經常碰到反傾銷。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上很多反傾銷指責都是針對溫州的。 “我們創造了100%的利潤,但是自己只拿到5%,其余95%都被國外代理商、品牌的擁有者占有了,因為他們擁有定價權,擁有銷售渠道。所以不要說沒有市場需求,就是有需求,很多企業也難以維持生存。” 周德文說,必須要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才能夠與時俱進。 在周德文看來,溫州經濟的問題主要是溫州企業的問題,但又不止于此。由于溫州資源稀缺,投資成本過高,加之軟環境較差,很多本地企業在做大后紛紛外遷,而遷離溫州的除了企業本身,無疑還有它們創造的GDP。 只出不入的困境 周德文每年要接待200多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考察團,而這些考察團大都希望能從溫州帶走幾家企業。 本刊記者在溫州采訪期間,以遼寧省省長陳政高為團長的省政府經貿代表團正在溫州火熱招商。 “這一次,遼寧省的力度確實比較大。”周德文說,今年已經有幾百批次的外來招商引資的代表團到溫州來招商了。他所在的協會相當部分的精力用于接待。 溫州人會經營、懂市場,在市場經濟里跌打滾爬多年,有很好的創業精神,因此很受外地歡迎。 “我們的數據是平均每年有約2000家溫州的企業外遷。” 然而,這樣大量的外遷對溫州長期的發展顯然很不利。周德文擔心,時間長了會造成溫州的空心化。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正在外遷的企業包括競爭力不強的小企業、新興產業,還有傳統制造業中規模較大企業。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包括正泰、德力西、美特斯邦威等在內的一批溫州本土企業總部實際上已經遷往上海,希望借此為品牌尋求更好的發展環境;而一些小企業則成批轉向了生產成本較低的內地城市,以便維持本來就不豐厚的利潤。 “溫州有‘三少一差’,土地少、國家投資少、可利用資源少,外加交通條件差。”這是周德文眼中溫州的劣勢,他說,“雖然三十年來溫州積累了可觀的資金,而且也有市場經驗了,但是土地匱乏、資源匱乏的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