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數據,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同比增長12.9%。
而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856元,同比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達11.2%。
數據顯示居民收入在提高,但央行不久前發布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卻顯示,二季度城鎮居民收入感受下降,當季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19.9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那么“居民收入”和“居民收入感受”究竟差在哪里?
私企職工和個體戶未納入統計
目前,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統計范圍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臺投資經濟單位,但未包括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但私企職工和個體戶恰恰是人數眾多、收入較低的群體。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曾坦言,“目前城鎮私企從業人員達6000多萬人,大約相當于現在勞動統計報表制度已統計全部城鎮單位人員的一半,相當于已統計的城鎮企業人員的3/4”;“私企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收入往往較低,部分地區只相當于統計平均工資的60%左右。”
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私企受到的影響最為鮮明。以民營經濟占比高達80.9%的溫州市為例。2008年年末,對2.5萬多家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29%的企業開工不足,屬于半停工狀態;10%的企業完全停工,兩項相加近40%。今年一季度,溫州GDP增長率僅2.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14638元的平均工資沒有反映出這些企業職工的實際生活水平。
“平均數”計算方式不科學
目前,平均工資是工資總額除以總人數得出的,即算術平均數。而在同樣計算中,算術平均數值會比中位數值(群體中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高,中位數值會比眾數值高(群體中最常出現的數據)。
數據顯示,上半年,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平均工資30603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而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平均工資最低,分別為9885元、10349元和11661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7.5%、70.7%和79.7%。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比達3.1:1。
在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式下,小部分高收入群體拉動了平均工資上漲。對此,馮乃林表示:“除了平均數,如果我們能夠發布工資水平中位數’或者工資水平眾數’,可能更容易被公眾理解,但按照目前程序,每個企業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將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報上來的。目前的條件不允許我們計算這兩個指標,所以只能用算術平均數。”
扣除額偏多實發額偏少
目前,工資總額即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都算做工資。
馮乃林指出,“在現階段,許多單位發的各種獎金、津貼和補貼占了較大比重,因此計算平均工資時采用的工資總額,與大家經常理解的工資即基本工資’或合同工資’有一定差距。工資總額統計不完全是工資單上的實發工資’”。
此外,工資總額統計的是稅前工資,包括個人要交的養老、醫療、住房等社保金,而社保金扣除額一般以當地前一年平均工資為基數,前一年統計出的平均工資高,也導致今年的扣除額偏多而實發額偏少。加之上半年房價飆升、通脹預期加劇,居民收入感受不樂觀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