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促進結構調整 支持經濟薄弱環節
7月8日傍晚,央行一改慣例,提前發布快訊稱,6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較上月新增15304億元,該數據的公布意味著今年上半年累計信貸投放量已接近7.4萬億元。與此同時,上周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加大了回籠資金力度,進而引發了人們對貨幣政策走向的猜測。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央行最近在公開市場中的舉措僅僅是微調,并非政策轉向。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然是“保增長”的利器,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將是不二的選擇。 經濟向好勢頭頻現危機不利影響未減 記者注意到,除了此前公布的一系列不斷向好的宏觀經濟數據外,海關總署上周最新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外貿形勢進一步顯現好轉跡象。6月份,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降幅比今年前5個月累計同比降幅分別減少7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和14.8個百分點環比來看,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11.2%,出口增長7.5%,進口增長15.6%。 興業證券分析師樂觀地表示,進出口進一步向好的趨勢或已形成。如果剔除美元計價等因素,真實的進出口回升發生更早。而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反映出口訂單狀況的新出口訂單指數也已連升7個月。 當然,經濟出現向好的勢頭,并不意味著困難時期已經過去,我們必須看到當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過去的連續5個周末在各地調研中都不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由于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并未減弱,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貫徹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并根據形勢變化,豐富和完善政策,及時發現和解決苗頭性問題,進一步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信貸風險亟須防范貸款增長需要合理 但是,在管理層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的同時,商業銀行季度末貸款“沖規模”現象在今年上半年的信貸投放中表現尤為明顯,監管部門為此作出了數次風險提示。前不久,銀監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的通知》,就強調貸款發放必須用于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信貸需求,防止出現月末、季末“沖規模”現象。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貸款增量創出1.89萬億元的歷史新高,6月份,貸款增量達1.53萬億元。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駿認為,如果貸款和貨幣繼續按此速度增長,將導致難以控制的通脹、壞賬和資產泡沫等風險。 實際上,6月底,3個月期央票利率已有所上升,進入7月,央行先是通過正回購回籠資金1700億元,隨后又重啟1年期央票發行,鎖定資金。但馬駿認為,僅僅采用多發央票、窗口指導、風險指引等措施,很難達到有效抑制流動性過度擴張的效果。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更表示,過量的信貸資金如果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囤積在資產市場或者趴在銀行賬戶中,很可能帶來通脹和不良貸款的惡果。 農業銀行分析師李剛博士認為,當前信貸政策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由于目前銀行貸款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型項目上,不僅信貸集中度很高,地方政府擔保項目較多,而且中長期貸款占比較大,信貸期限結構不盡合理,因此不可避免地給銀行體系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實體經濟還不夠活躍,經濟回升基礎并不穩固,仍需要資金支持,一旦信貸政策調頭,除了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外,還會令市場預期發生改變,動搖市場信心。所以,管理層現在很難改變信貸政策方向也是形勢所迫。 宏觀政策方向不變結構調整需要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總理反復強調,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把握好結構調整的力度、節奏和方式。保增長和調結構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結構調整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結構調整使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并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事實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在研究部署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和措施時指出,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進一步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努力發展消費信貸,支持自主創新、兼并重組、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有業內專家指出,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能單純孤立地理解為不停地放貸款,為了使貨幣政策最終作用于經濟活動,必須透過對中間目標的調節,保持貨幣政策的彈性,比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干預貨幣供應量和利率這些中間變量,調高貨幣政策操作效果。顯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信貸的節奏、力度、重點是沒有疑問的,調整的方向就是要解決經濟復蘇的動力切換問題。 同時,信貸投放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