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回暖調查:真正挑戰來自增長模式轉換
貨幣推手助漲股市樓市 較之實體經濟的低迷,股市和樓市出現的積極變化,則被解讀為中國經濟回暖的重要信號。 今年前7個月,上證綜合指數上漲了85%,突破3000點,成為全球漲幅最大的股市之一。剛從寒冬中熬過來的房地產開發商稍微松了口氣,一度低迷的商品房成交量也在今年三、四月間出現“小陽春”,6月,在北京、上海等地又開始出現新“地王”。 不過,標志著股市和樓市真正回暖的一些指標,表現則不如人意。 在這一輪股市上漲中,格力空調、上海寶鋼等一些制造類股票漲幅微小。領漲的大都是金融股和地產股等大盤股。截至2009年4月8日,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過半,有889家上市公司發布2008年報,整體業績下滑大局已定。 房地產新建項目的開工量持續下滑,則表明當下的商品房銷量回升,其實是開發商在消化去年滯銷的存量房。向來精明的外商投資者也不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一季度QFII大幅減倉房地產個股,房地產股票減持數目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一。 種種跡象表明,銀行資金在推動股市和樓市回暖中作用巨大。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出席今年6月的一次金融論壇時說,銀行貸款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股市和樓市,但他沒有明確具體的資金數額。 寬松的貨幣政策原本服務于一項政府目標——2009年經濟增長8%。 自去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后,一場龐大的“中國式救援”活動就拉開大幕。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主導之下,政府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國企和地方政府被普遍認為是最大受益者,由此導致地方投資出現井噴。寬松的貨幣政策則更加配合了這一計劃的落實。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評論員吳錚認為,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速度超過GDP增長的潛力,資金就會流向投機,制造資產價格泡沫,而非刺激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6月底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9》也在提示風險:為應對金融危機,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所采取的大規模注資和經濟刺激計劃,導致貨幣天量增發和財政赤字大幅上升,從中長期看,有可能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壓力。 增長的真實挑戰 著重于短期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式救援”,仍然難以破解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困局——內外結構雙重失衡,即國內產能過剩和內部、外部需求不足同時并存。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理事譚雅玲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些造成經濟衰退的因素,很難在政府的短期“4萬億投資計劃”中得到糾正。 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在水泥業初露端倪。6月份,四川省的水泥價格下跌了四分之一。這是因為,在今年前半年,在地震災后重建和“4萬億投資計劃”基建項目的刺激下,四川新增了30多家水泥廠,水泥產能擴張了一倍以上,廠家因此降價競爭。 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中國原有的投資本來就已經造成產能過剩,加上這一輪的投資,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中國長期占據了鋼鐵、冰箱、彩電、個人電腦等多項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的位置。此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主要依靠美國“過度消費”來消化。但是,世界銀行駐北京經濟學家劉易斯說,由于全球經濟預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保持疲軟,一些制造領域的部分產能可能永遠不會完全利用起來,可能必須被削減掉。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表示,政府在政策上要避免過度刺激,對最近信貸擴張過猛的問題應有所遏制,過度的信貸泛濫可能導致資產泡沫的膨脹,同時,延緩經濟的正常調整。 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依然來自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曾表示,未來15年,中國經濟不得不面臨三方面因素的變化。一是低成本優勢可能告一段落,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未來15年基本轉移完畢,從而對加工貿易方式產生嚴重影響;二是面臨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轉移的巨大挑戰;三是面臨著從外向型經濟戰略向國際化經濟戰略的轉型、調整。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出席今年6月底的一次金融論壇時以學者身份說,中國經濟最早將在2011年迎來復蘇。他認為,“首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讓消費內需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