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加工貿易解禁能挽回外需嗎?
【背景】新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剔除了79個十位商品編碼。 6月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對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作出調整,剔除了79個十位商品編碼,主要包括部分植物和輕工產品、金屬化合物、石化產品、鋼鐵及有色金屬產品等。修訂后的2009年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共包括1770個十位商品編碼。據稱,此舉系“為落實國務院進一步穩定外需的要求”。 中國自2003年開始轉變以往對加工貿易的純粹鼓勵態度,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并于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三次增補禁止目錄,越來越多的“兩高一資” 商品(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被列入。截至2008年11月,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的商品數量已達1816個,限制類商品目錄也包含了1853個商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鹑谖C爆發后,政府開始放松加工貿易政策。2008年12月31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從禁止類目錄中剔除27個十位商品編碼,主要涉及銅、鎳、鋁材等產品,涉及加工貿易出口額約15億美元,占禁止類總金額的30%;從限制類目錄中剔除1730個十位商品編碼,具體涉及紡織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五金制品等,占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總數的77%,涉及加工貿易出口額約300億美元。 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調整,在穩定外需方面能發揮多大作用,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又會造成哪些影響?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認為,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調整,對穩定外需和中國經濟增長都沒有太大作用,但是,此類舉措釋放出的政策信號非常不好,即以犧牲增長的質量,來求得短期增長的數量。 他強調,政府要減少對貿易的干預,保持穩定的政策環境,讓市場規律發生作用。 許小年表示,所謂外需就是國外需求,它的強弱與中國政府對特定加工貿易商品禁或不禁,沒有太大關系。要想外需恢復,從根本上說,只能等待西方國家經濟逐漸復蘇。 對于此次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調整對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許小年認為,目前還不知道此次調整涉及的貿易金額,但是,參考上次調整,占總貿易額的比例不會很大。雖然從數量上看,對中國經濟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其釋放出的信號非常不好,那就是以犧牲增長的質量,來求得短期增長的數量,“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 他同時表示,這種飲鴆止渴只是“小鴆”,更應該擔憂的是前四個月發放的5萬億貸款投向的項目,“有一部分項目過去達不到環保要求,現在通通放開了,這才是‘大鴆’。”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貿易相關的政策頻頻變化,許小年認為,不斷變化的政策環境,使企業的行為日益短期化。由于不知道未來政策會怎樣,企業無法作長期打算,而升級換代、研發這些任務都需要長期打算的,“變來變去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做研發,沒有人費心結構調整,沒有人牽掛升級換代,大都是短期行為。” 許小年指出,現在的政策對外貿部門升級換代、結構調整是不利的,鼓勵這些效率低的企業繼續在低端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上經營,而不是利用市場競爭的力量,引導他們向高端轉移,向有希望的產品轉移,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保護落后、鼓勵落后。“有的企業講,匯率變了或者出口退稅調低了,企業就無利可圖了。這種需要政府在醫院里營造一個無菌的空間,供氧、輸血才能維持的企業,為什么要保護?為什么要存在?” 他認為,貿易調整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要保持穩定的政策環境,讓市場規律發生作用,讓低效益的企業死掉,高效益的企業在競爭中勝出。產品結構根本不需要政府來作為,企業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即可調整。市場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有什么樣的產品;企業有什么樣的市場競爭力,就能生產出什么樣的產品。“低端產品出不去了,就放棄低端產品,沒必要調高出口退稅率,提高只會讓企業死守在低端產品上。” 許小年認為,金融危機之后,即使國外經濟恢復了,每年20%的外貿增長也不可能重現,中國經濟必須作出永久性調整,而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調整,要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多地移到國內市場上來。 他建議,在外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政府要開放國內市場,降低和取消行政準入壁壘,刺激投資需求;建設完善社保體系,增加百姓收入和財富,刺激消費需求。“現在資源全向國有部門集中,大的行業都是政府壟斷,民間‘不差錢’,差的是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