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倒下的和成長的外貿企業
金融危機的大浪在我國引發了一輪兇猛的企業倒閉潮,據估算,有近30%左右的外貿型企業倒閉,隨著形勢的進一步嚴峻,這個數字正在逐步擴大。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基于船小好調頭,幸運躲過浪頭。還有的企業經過此次洗禮,或調整方向或苦練內功。 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 導致近期中國出口下滑、訂單減少,外需肯定是首當其沖的因素,但還有些深層次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張小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缺乏出口積極性,“企業是因為害怕風險,不敢接訂單,導致生產動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不敢‘理直氣壯’地支持出口,因為我國的退稅制度規定,按照中央出75%、地方出25%的原則,在一個地方出口就在當地退稅。有很多內陸的外貿公司去沿海地區出口,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沿海地區不會拒絕,然而,一旦經濟形勢緊張,地方財政吃緊,要拿出真金白銀補貼給其他地方,沿海地區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因為內陸公司屬于內陸地區,解決的是當地就業問題。” 還有一方面是對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金融危機下貿易信用風險增大,國內不少企業都面臨因買家資金困難乃至破產而導致應收賬款難以回收的風險,導致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 “遲到”的危機 山東省一家出口化工和機械類產品的外貿公司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他們三分之一左右的業務都在非洲,危機的來襲不像歐美市場那么快,最近三個月才感覺受到影響,訂單少了一半以上、業務慢了。 “因為此前國際油價一直下跌,非洲市場出現了外匯短缺。公司本來有訂單,結果因為付不出外匯,只好無限期等待,有時候會拖上兩三個月的時間,有時候干脆就被取消掉了。”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 他說:“公司還有一部分業務在東南亞,損失也差不多有一半。原因是被別的國家占領了市場,原來我們的橡膠產品出口主要靠廉價商品占領市場,但是由于此前我國一些勞動力等資源價格上漲,導致現在俄羅斯的商品更便宜,品質也不比我們差。” 適時調整,各有各的招 也有的企業因為船小容易調頭,幸運地躲過了浪頭。廣東汕頭的一家電子玩具廠,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其俄羅斯市場訂單萎縮比較嚴重;面對金融危機,新品推出數量減少。從去年10月份開始,市場萎縮了大概50%左右,現在還沒有恢復。但是,該廠廠長王先生告訴本報記者,在金融危機之前,企業就已經考慮過要做國內市場,是金融危機給了他們一個契機,目前,國內市場的開拓和轉內銷過程比較順利,國內市場銷量在原有基礎上反而提升了20%。 真是“西方不亮東方亮”,有3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今年起暫停了外貿出口業務,專注于國內市場開發,今年將投資數億在全國建齊張小泉專賣店網點,張小泉的產品也要進入大型超市。 還有的企業經過此次“劫浪”,或調整方向或苦練內功。一些企業認為,金融危機下,生活必需品市場尤其是中低檔日常消費品需求上升,中東國家戰后重建和南美、非洲發展中國家對物資的剛性需求上升,正好是金融危機“土豆經濟”效應給外貿企業帶來的市場機會。 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經理金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公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多少少受到影響。其中,受影響較大的是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汽車零配件等機械產品急速萎縮。個別厲害的出口降幅少了一半,甚至減少了七八成。但是,原先一直被認為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例如紡織服裝鞋類等倒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到下半年略微有一些削減,但也沒受什么大的影響。” “最嚴重的時候表現在今年2、3月份,貿易萎縮得最為厲害,當時一些技術含量較高或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或是奢侈型產品最高降幅跌到70%—80%,甚至不出貨。例如我們把汽車零部件發貨給豐田公司,在市場不明朗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先不買配件,等市場好的時候,或者看清楚了,再增加庫存。” 到了6月份,出口退稅率調整了,匯率也比較穩定,在此情況下,金松認為,大多數產品出口能恢復到原來的70%到80%左右。他說:“外需減弱是短暫現象,到目前為止,差不多基本到了谷底,或者接近底部。對企業來說,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們打算下一步,去開拓新興市場,這也是我們今后唯一的辦法和出路。” 小宗外貿近來也成為一種新的流行。寧波市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現在開始做起了小宗外貿。就像賣西瓜,本來是一只只地賣,現在是破開來,一塊塊地賣。增加流動,小步快行。小宗外貿的本身就是一來防御風險,二來強調現金的到達率。新東方負責人說:“在外貿形勢不斷低迷的時候,我們選做了小額外貿。幾個月下來,勉強維持,不至于讓外貿的部分再下滑。” 所以,當5月份的統計數字顯示,浙江的出口降幅進一步下滑的時候,新東方的外貿額尚能與四月份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