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我國應對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初見成效
資金約為3700億元,投向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的資金約為2100億元,兩項合計占到了總投資近15%。
“這次中央擴大投資的方向非常明確,主要用于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建設,在積極拉動即期內需的同時,努力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沒有用于‘兩高一資’和擴大產能的投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說。 這一攬子計劃中,十項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令人矚目。面對外部空前嚴峻的壓力,中國的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凸顯,工業增長乏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成為關系中國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今年1月14日至2月25日的40天內,國務院連續召開6次常務會議,相繼審議通過了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物流等十項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十項規劃涉及范圍之廣、政策力度之大、決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調整”和“振興”并重是十項產業規劃的突出特點。據初步統計,十項產業規劃的關鍵詞中,“加強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出現9次,“推進產業重組,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出現6次,“淘汰落后產能”出現4次…… “十項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一個中長期結合的規劃,既考慮當前,又考慮長遠;既要為應對當前的危機發揮作用,同時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鐵男說。 受益于投資、消費拉動和調整振興規劃,一些主要產業開始出現積極變化。比如,主要化工產品價格穩步上漲。在石化協會重點跟蹤的168種產品中,3月份平均價格比上月上升的有81種。 在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節能減排工作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得到進一步加強,效果繼續顯現。今年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降幅同比提高0.27個百分點。 協調區域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優先決策的重點領域之一。過去半年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區域振興重要舉措的推出,不但有利于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地帶,而且也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機的根本力量,也為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部署:今明兩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投入1000億元,加快一批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加快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加強重點產業振興的科技支撐,強化科技人力資源建設;今年安排200億元財政貼息,帶動4000億元貸款,專項投入企業技術改造。 “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又會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和繁榮的重要引擎。”科技部部長萬鋼說。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同樣是深化改革的契機。半年來,國家加大改革力度,以繼續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贏得發展機遇,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確保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半年來,醞釀多年的成品油稅費改革開始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國家還取消和停征了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今年重點推進的改革任務,包括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服務業體制改革,加快就業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等。這些改革舉措,著眼于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提振市場信心和擴大內需發揮了積極作用,充分顯示出國家力促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信心。 這半年來,不斷出臺的調控、改革舉措,勾勒出中國新一輪宏觀調控的路徑。“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內涵上不斷提升和擴展,更加注重短期保增長和中長期發展方式轉變的結合,推動中國經濟上一個新臺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一季度國民經濟增長6.1%,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持續下滑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前4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擴大投資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 ––中央投資帶動效應顯現,去年四季度1000億元中央投資項目全部開工,今年新增2000億元中央投資計劃已下達80%以上; ––工業生產逐步企穩,前4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