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靠什么終結貿易保護主義?
在20國集團去年11月的首次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將汲取上世紀30年代貿易保護主義的教訓,在未來12個月,將竭盡所能以遏制貿易或投資領域內障礙的形成,堅決抵制各種出口限制誘惑,或其他與WTO精神不相容的貿易刺激手段。話猶在耳,可短短五個月后的第二次峰會時,整個世界卻正日漸滑向貿易保護主義泥潭。 世界銀行最近一份報告披露,從去年11月至今年2月,20國集團中已有17個國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國貿易流動的政策手段。在47項有據可查的貿易保護案例中,發展中國家最慣常使用的辦法是提高進口關稅,其后依次為補貼、非關稅壁壘和進口限制措施;而發達國家則多數青睞補貼措施,如歐盟宣布對奶酪、黃油和奶粉的出口補貼,以及美國政府直接財政補貼三大汽車公司。更為普遍的是,更多國家利用WTO條款“灰色地帶”做文章,例如,一些發展中國家則以提高進口標準為名,限制他國產品進口,發達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反傾銷措施也明顯增加。 此次倫敦峰會重申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和決心。但問題是:第一,如果與會各國首先不能就如何界定貿易保護主義達成一致,如何保證他們所指向的是同一個目標呢?在奧巴馬眼中,“購買美國貨”條款并不違反WTO精神,其他國家對此顯然難以接受。在此種情境和語境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勢必淪為“一個口號,各自表述”,各國自動將自己的行為歸為合理合法,而一味舉著放大鏡去尋找別人身上的問題。于是乎,貿易保護主義野火將在一片相互指責聲中進一步肆意蔓延。第二,如果缺乏具體的落實步驟和監督機制,如何讓這種共識真正形成一股強有力的約束力量?從兩次峰會透露出來的信息看,各國并沒有、或者說并不情愿花太多精力去解決這一問題。WTO雖然是會議觀察方,但其聲音并不被關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各國領導人及民眾并不能從思想上真正認清貿易保護對于所有人的危害,而只是囿于自身短期利益考慮,又怎能指望他們自覺自愿地去根除這一頑癥? 除少數明顯的歧視性做法能得到一定程度糾正外,可以說,現有國際貿易體系對于現狀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若坐視不管,則必將引發更廣泛的跟風效應。在美國宣布對國內汽車廠商財政補貼后,加拿大也隨即宣布了相同比例的補貼項目。對于此種效率損失的情形,可借用經濟學家萊亞德的一個比喻來說明:在球場中,一開始大家都是坐著看球,但有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便不顧影響別人站起來觀看,這樣一來,他擋住了別人的視線,其他人也只好紛紛效仿,最后全體觀眾都站起來了。 根據WTO預測,2009年全球貿易量有可能銳減9%。然而這并不算最糟的,因為攤在每個國家頭上影響并不大。但如果各國都希望讓其他國家來承擔這一貿易缺口,競相采取“以鄰為壑”的策略,那么9%很可能迅速成倍擴張,最后所有國家都將不得不承受更大損失。幸運的是,目前一切還只是處于萌芽階段,如果現在著手亡羊補牢,仍不算太遲。因此,在本次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及今后的其他全球多邊對話機制中,各國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重視國際貿易領域里的政策協調與合作。 首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有個清醒的認識,并將防范此種危害擺在議事日程的首要位置。的確,加強金融業跨國監管、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有積極意義,但就目前情形來看,阻止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惡化更屬當務之急。因此,世界更需要的是應對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的具體做法。 其次,當前世界急需一個“公正的第三方”來客觀中立認定貿易保護主義。世界銀行和WTO都對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上升的勢頭發出了不同程度的警告,但并不為多數國家所重視。筆者認為,20國集團的決議之一應包括授權WTO或世界銀行等機構,對各國競相實行的貿易保護措施進行監控,逐月、逐季度發布監控報告。這樣可以避免各國對于貿易保護政策界定不清和相互推諉的問題。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公正第三方”,當然也包括改革現有國際貿易體系的含義,即WTO這一機構本身也應在增加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大國代表性方面有所提高,特別是要加強對歐美等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的監管,以改善其在發展中國家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最后,各方應抓住機會,致力于推進多哈回合貿易進程。歷史經驗表明,多邊自由貿易協議的達成有助于降低全球范圍內的貿易障礙。例如,自1986年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以來,世界平均關稅水平已從26%降至2007年的8.8%。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的關頭,促進而不是遏制全球貿易流動的意義顯得尤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