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中如何爭奪話語權?
“中國聲音”為何沒底氣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雄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與德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提高到7.7%。 節節攀升的數字令人振奮,顯示著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卻沒有取得與自身經濟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專家認為,中國外貿大而不強的狀況必須改變。 缺失話語權受制于人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去年鐵礦石的進口量達到了4.4356億噸,但鐵礦石價格的話語權卻始終由巴西與澳大利亞這兩個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國牢牢把握著。事實上,中國鋼鐵企業與國際鐵礦石巨頭的談判已經連續5年,但每次都以漲價結果告終。話語權的缺失直接導致中國在國際貿易上受制于人。 更為明顯的例子是,作為稀土等初級資源和紡織品、玩具等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中國是各種貿易壁壘的最大受害者。過去,國外對中國產品設置關稅、配額、許可證、反傾銷和反補貼等傳統貿易壁壘,近來則花樣翻新,又開始使用質量、安全、環保、勞工等非關稅技術壁壘,中國企業動輒得咎,承受巨額損失更是家常便飯。 長期以來,國際標準制定、修訂的主動權一直被發達國家把持。“握有核心技術專利鏈的跨國企業或企業集團已經將自己的企業標準變成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國際標準,他們集企業和標準化組織的角色于一身,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商業科技帝國,對后發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形成了嚴重制約。”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一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說。 由于標準的缺失,導致我國制造業的許多領域中科技水平跟世界的距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關鍵領域有所拉大,特別是信息產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面,我國只是一個工序的包裝和組裝,其他大約90%的產業價值都在國外。 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專家張平教授認為,近年來的一系列知識產權訴訟,已經反映出跨國公司的標準策略,即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他認為,在國際競爭下,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否則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只能做世界的“配角”。 “中國聲音”為何沒底氣 外貿領域國際市場話語權的缺失,暴露了中國一些行業發展和競爭的無序以及前瞻性思維的缺失。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認為,中國在全球市場定價權和世貿規則話語權方面的長期缺失,雖然是新興貿易大國都面臨的共同困境,但絕不能簡單歸咎于歷史責任和發展時差。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多少話語權,從主觀原因看,至少包括如下幾點:一是在埋頭追求外貿總量的同時,沒有高度重視對國際貿易規則的研究、普及和利用;二是進出口市場主體規模小、數量多、人心散,雖然貿易總量較大,但無法形成貿易談判的有效合力;三是政府與企業之間尚缺乏良性協作和聯動的機制,政治外交與商業貿易談判沒有形成呼應;四是有貿易無市場,國內沒有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商品、服務貿易的規范市場。 聯想集團總裁兼CEO楊元慶認為,中國企業做技術、做標準至今尚未出現做出非常關鍵部分的先例,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技術起點低,綜合實力與國際廠商相比較有比較大的差距。因此“中國制造”已經淪為“中國打工”,成為世界低端產品的加工廠。 專家認為,當美國西雅圖的航空產業工人像玩堆積木一樣在組裝波音飛機時,數以萬計的中國打工妹卻在縫紉機前拼命地勞作。一邊是技術含量極高的尖端產業,一邊是人山人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鮮明對比,足以讓國人汗顏。所以,技術的落后也是中國發不出貿易強音的原因之一。 爭取制定標準主動權 如何提高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話語權,已經在各界都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總的來說,要提高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需要政府和企業兩方努力,多方配合。 首先需要政府實施戰略部署,爭取國際貿易話語權。政府應該對業內已經采取的一系列爭奪定價權行動給予更多的關注,并積極參與其中。 中國3G標準的走出國門,給了中國標準的國際化一個完美的開端。“無線標準是中國標準戰略打響的第一炮,隨之而來的還將有一系列標準的出臺。”中國標準戰略的積極推動者、中國標準海外促進會會長張慶松博士稱,標準是國家發展的一個戰略。 對于國際技術標準,政府應更新觀念,充分認識技術標準是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爭取主動權、發言權,反映本國要求、本國利益的重要工具。政府要在國際標準體系的建設中爭取主動,爭取更多地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使國際標準更多地反映中國的技術要求,逐步實現從“國際標準本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