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決定中國經濟未來30年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經濟同時進入衰退,中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 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分析師滕泰博士剛剛到珠三角和長三角對中國制造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歸來之后完成了《財富的覺醒》一書,詳細描繪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線圖。 “目前中國正在從硬財富向軟財富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需要拿出30年前鄧小平的智慧和勇氣來推進制度改革和結構轉型,而不僅僅是短期的總量需求刺激。”滕泰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表示。 在采訪中,他不斷引用《財富的覺醒》案例,警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中長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經營報》:在現在這個微妙的時刻,什么才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滕泰:這次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周期問題,更是一個中長期的結構問題。 從人口來看,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在2005年達到高峰,中國經濟活動人口比例在下降,老年人口撫養比例顯著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過剩走向短缺的轉折點)也已經出現。 從全球經濟環境來看,美國經濟本來在2001年“9·11”事件后就進入衰退,但是華爾街通過金融創新,創造了次級債泡沫,推高股市和房市,以支持美國經濟“茍延殘喘”了7年。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這次調整的時間是很長的,美國經濟必須尋找一種類似于“互聯網革命”一樣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才能推動美國經濟重新步入繁榮。 在這種新的經濟環境下,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將面臨一個結構調整的問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10%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未來10年保持在6%~7%的GDP增長,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增長。所以,中國經濟傳統的增長動力正在減弱,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時不我待,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30年。 《中國經營報》:如果我們不能及時通過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經濟將面臨什么風險? 滕泰: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是一個低中等收入國家能否完成產業升級、步入高收入國家的敏感階段。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于發展戰略失誤或者受到外部沖擊,經濟發展長期低迷,無法突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風險。 這些國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一是收入差距過大造成內需增長過緩;二是城市化進程出現問題,南美許多城市出現貧民窟;三是資本項目開放造成金融風險和國家財富損失;四是一般制造業向高端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升級過程中出現不可跨越的障礙。 但是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在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后,迅速實現升級和技術進步,如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等花了不到20年時間,就成功進入了發達地區和國家的行列。 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制造業升級路徑有一定相似性,都是先從紡織服裝、家電、半導體、化工產品,向品牌家具用品、高端耐用消費品、高端機床、造船業、汽車制造業、數字信息業和娛樂服務業發展。 新加坡能夠迅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服務業的發展。除了保持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電話和光纖光纜通信等制造業的優勢外,新加坡把自己建設成了花園城市和科技園區,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服務業占到該國GDP的70%以上。 中國的經濟結構雖然與新加坡不一樣,但是大力發展城市服務業也是未來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市率只有46%,預計到2020年可能達到60%,這就為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中國經營報》:目前中國推出了以刺激需求為主的4萬億投資計劃,全國兩會也正在召開,你有什么建議? 滕泰:短期刺激總需求的政策緣自于凱恩斯主義,但是凱恩斯主義不能解釋中國經濟。 中國正在落實4萬億投資計劃,這對延緩經濟下滑起到了作用。但是,這種短期總量需求刺激政策并沒有改變中長期的結構調整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更需要鄧小平先生的那種推進改革和技術進步的大思維,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凱恩斯的總量調控政策。 我建議,下一步政府應該從中長期的技術進步、制度改革和啟動第三產業等層面上進行新一輪的經濟刺激。 [劉曉午專訪銀河證券研究所所長滕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