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境遇,兩種選擇,進退成敗,有待未來市場的檢驗?!?strong>
“只要展品一擺到架子上,就有人抄,讓人防不勝防。”
“(專利)申請歸申請,就算發現抄襲的,也從來沒去告過。說實話,沒那時間精力。”
“潮流都是跟風的,但如果我能引領潮流,那還有什么好擔心的?”
抄襲跟風嚴重,創新值不值?
“我們花很多精力設計一個新產品,這種創新優勢頂多只能保持一兩屆。為什么?只要展品一擺到架子上,就有人抄,下屆就冒出很多款式相似但價格要低得多的產品,讓人防不勝防。”廣東輕出玩具公司的謝經理無奈地向記者訴苦。
據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屆共受理涉嫌侵權投訴710宗,被投訴企業1113家,認定涉嫌侵權企業689家。專利類案件投訴依然是主要投訴類型,占總投訴量的68.1%。商人詹培明名片上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斯達高陶瓷董事長,一個是“中國版權協會理事”。“我們只能做足自我保護。每推出一款新設計,馬上申請專利保護。但申請歸申請,就算發現抄襲的,也從來沒去告過。說實話,沒那時間精力。”詹培明說。但如果因為害怕被抄襲而放棄創新,那等于是因噎廢食。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不進行創新、不擁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就永遠掌握不了產品的定價權。
來自汕頭的玩具參展商陳先生參加廣交會的第一天,就把展館內所有的同類展品都巡了一遍,回來后就自信滿滿地把產品的價格定得死死的。“只要我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那么無論大環境怎么變,只要還有需求在,我的產品就能賣得出去。”寧波廣博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舒躍平介紹,該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產品外觀改良等,以石頭、棉花、甘蔗皮等作原料,制成的環保紙品雖然成本比傳統紙制品高2—3個百分點,但加了“環保”概念的制品售價卻大幅增加10個百分點。“創新才能贏得市場的話語權,否則將永遠受外商壓價。”舒躍平說。
記者發現,追求自主創新的企業普遍都帶有一種“傲氣”:你抄你的,我繼續創新,永遠比競爭對手快一步。“潮流都是跟風的,但如果我能引領潮流,那還有什么好擔心的?”詹培明說。
中國商人,已經具備一種新的氣象!
■數據
客商數成交額告別滑落
在各界矚目下,第106屆廣交會昨日在廣州琶洲展館閉幕。隨著全球經濟有所好轉,本屆廣交會拿出的成績單也沒有令大家失望:與上屆相比,到會客商188170名,增長13.7%;出口成交總額達304.7億美元,增幅達到16.2%。廣交會結束了前兩屆在這兩項數據上的滑落之勢。
廣交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陳朝仁表示,本屆廣交會恢復性回暖比較明顯,采購商到會和成交額都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表明中國外貿形勢出現明顯的企穩回升勢頭。
“客人多了!”這是廣交會上很多參展企業的欣喜感受。據主辦方統計,本屆廣交會共有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88170名境外采購商到會,與今年春交會相比增加22734人,增長13.7%,與去年秋交會相比增加13608人,增長7.8%。
從統計數據來看,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客商人數均保持增長,與今年春交會相比,增幅最大的是歐洲,到會37268人,增幅為31.5%,其次是美洲,到會24795人,增長15.9%,亞洲和大洋洲分別增長10.5%和12.7%。非洲客商略有回落,降幅為2.3%。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老采購商占到會境外采購商總人數的65.2%,比今年春交會增長13.3%;新采購商占到會境外采購商總人數的34.8%,比今年春交會增加8318人。
陳朝仁介紹,第106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為304.7億美元,比今年春交會增加42.4億美元,增幅為16.2%;比去年秋交會減少10.8億美元,降幅為3.4%。
令人欣喜的是,各類商品成交普遍回升。其中,機電商品仍排在成交首位,成交135.9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0.7%,占總成交額的44.6%;輕工產品成交97.6億美元,增長16.6%;紡織服裝成交34.2億美元,增長5.9%。
此外,傳統市場成交明顯回暖,而新興市場有增有減。與今年春交會相比,歐盟、中東和美國等傳統市場成交仍列前三位,分別為93.3億美元、42.6億美元和40億美元,比今年春交會增長23.3%、3.3%和20.9%,占總成交額近58%。而新興市場則各有不同,其中,巴西成交大幅提升,成交10.7億美元,增長98.8%。而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小的東盟,成交反而出現下滑,成交僅15.5億美元,下降了將近20%。
廣東省成交92.1億美元,名列首位。依次分別是浙江39.4億美元、江蘇30億美元、山東23.2億美元、安徽17億美元?! ?br />
下屆辦展格局不變
陳朝仁表示,107屆廣交會將繼續按照分三期的展覽規模和格局舉辦,至于108屆如何安排,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br />
內外貿對接活動繼續搞
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回暖,部分外貿企業轉內銷又打起了“退堂鼓”。對此,商務部外貿司商務參贊、廣交會業務辦主任文仲亮表示,做外銷還是內銷,是企業自己的選擇,政府主要的責任是打造環境,為企業做好內外貿對接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平臺,下一屆廣交會將繼續舉行內外貿對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