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2013年全國政協提案建議,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促進我國棉花產業健康長遠發展。
民進中央稱,棉花是紡織工業最重要的天然原料,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近兩年來,在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下,我國不順暢的棉花流通體制,造成我國棉花產業鏈發展壓力不斷加大,如不盡快調整相關政策,將危及我國棉花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危及我國紡織產業安全,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
為保護棉農利益,同時滿足紡織工業生產需求,國家通過實施棉花收儲、進口總量分配及征收進口滑準稅等一系列措施來調控國內棉花供給及價格。但政策實施多年來,棉農從中實際獲益十分有限,而完全市場化競爭的紡織工業卻因主要原料失去市場調節而面臨成本壓力加大、競爭力削弱等嚴峻問題,政策實施效果并未達到初衷。
一、政策造成內外棉價差拉大,棉紡產業鏈競爭力削弱
2011年以來,國際棉價持續下行,而國內棉價卻在收儲價格的托底作用下保持高位,造成國內棉花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且價格差不斷拉大,嚴重削弱了我國棉紡產業鏈的競爭力,出現了國際市場上棉紗成品價格低于國內棉價的情況,造成我國棉制產品出口全面萎縮,國際市場份額迅速流失,企業效益明顯惡化,中小棉紡企業停產、減產現象不斷擴大。
二、現行進口管理政策削弱紡織企業自我調節能力
我國目前對棉花進口實行配額和滑準稅雙重管理,國家同時調控棉花進口數量和進口價格。配額管理控制進口總量本就已經造成棉花進口無法對國內市場供需形成有效調節,降低了紡織行業的發展效率。國家主管部門還控制配額分批發放的時間、節奏及對象,更削弱了紡織企業隨市場變化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企業經常由于不能及時取得配額而無法進口或錯過在國際市場上采購棉花的最佳時機,從而面臨用棉緊缺困境和成本上升壓力。
三、棉農從政策中直接獲益有限
由于棉花收儲并不是直接從棉農手中收購籽棉,而是收購加工過的皮棉,棉農從中直接獲得的利益遠低于政策預期,棉花加工企業獲利反而更加直接。國家每收儲一噸皮棉,棉農的實際收益僅為約260元,而棉花加工企業的收益則超過1000元,遠高于棉農收益。
四、政策不利于鼓勵棉花品質的提升
由于國家棉花收儲、進口管理等政策大大削弱了市場價格及競爭的激勵作用,國內棉農在種植過程中普遍重量不重質,在棉花良種培育、種植技術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也嚴重不足。近年來,我國棉花的空心率提升,強度降低,總體質量不斷下降,與國外棉花質量的差距不斷拉大,越來越不能滿足紡織企業的需要。
建議:
一、試點棉花種植直補政策
加快研究并試點實施棉花種植直接補貼政策,改進現行的臨時收儲價格確定機制,在增加農民直接收益的同時,發揮市場對國內棉價的調節作用,激勵棉農種植優質棉花,提升棉花品質,并為紡織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加大對機械化種植的支持力度,降低棉花生產成本
與主要糧食作物相比,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量大。隨著近年來人工成本的快速提高,棉花種植環節人工投入大已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國家應加大對國產采棉機的支持力度,提高對國產采棉機生產企業的補貼標準,提高國產采棉機的研發投入,通過提高棉花種植的機械化程度,緩解棉花種植成本快速上升的壓力。
三、改進現行的臨時收儲價格確定機制
建議國家加強棉花期貨市場建設,積極探索棉花收儲價格與國際國內期貨相關聯的價格形成機制;創新收儲方式,不斷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在當前的臨時收儲模式下,可探討由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直接收購、入股或委托加工等形式,開展與加工企業的合作,減少臨時收儲交易中的中間環節,將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惠切實落實到棉農手中。
四、調整現行棉花進口配額管理政策
對棉花進口配額管理機制加以完善,改不定時發放配額為每年定時一次性發放。盡早公布年度配額總量,穩定棉農及棉紡企業市場預期。實現配額申請及發放程序完全公開、透明,對棉花進口配額按照各省、區紡錠規模切塊,由各省、區進行分配。從中長期發展角度,建議全面改革國內棉花進口管理體制,在適當增加棉花種植補貼、保障棉農利益的基礎上,徹底取消進口配額及滑準稅管理,實現國內外棉價的市場化接軌。
五、解決紡織企業增值稅“高征低扣”問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將棉紡織行業納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部分行業試行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管理辦法》試點范圍,對棉紡織企業,將棉花進項稅由13%提高至17%,降低企業稅賦,提高國內棉紡織產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穩定和促進國內紡織產業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