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設紡織強國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發展目標
第四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果,促進紡織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十二五”為關鍵階段,努力在2020年實現紡織科技強國、紡織品牌強國、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紡織人才強國四大戰略目標,形成我國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發揮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新優勢產業的歷史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建設紡織強國,基本要求是:
––著力實現科技第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應用高新技術改造紡織工業,在高新技術纖維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先進紡織工藝和產品開發技術、現代管理技術以及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成為國際紡織工業科學技術強國。
––著力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根本轉變在國際產業鏈低端大規模、低成本、低附加值而研發設計和營銷網絡受制于人的粗放發展路徑,以品牌實力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以品牌對產業資源優化配置的系統功能和對產業附加值的倍增效應,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著力加速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障。
––著力加快建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善于學習,勇于創造,勤奮實踐,精誠團結,艱苦創業的紡織工業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紡織產業第一資源作用。
第五節 主要發展目標
按照國家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工業化的目標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2020年建成能夠滿足國內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紡織產業體系。
適應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的需要,紡織工業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二個十年,首先,充分滿足城鄉人均衣著支出年均增長14.5%左右的消費總需求,要以新的競爭優勢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開拓更大市場,滿足人民群眾更好就業的需要和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第二,要充分適應國民經濟在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加速提高對產業用紡織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紡織品的需求,保持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年均增長7.5%的增速;第三,加快轉變產業出口增長方式,擴大紡織工業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整合國際資源,提升對國際市場的品牌話語權,出口紡織品服裝價值量年均增長7%左右,其中“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7.5%,“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6%,到2020年纖維制品(包括第94章褥墊制品)出口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
––紡織工業質量效益保持健康穩定增長,第二個十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5%,2020年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
––科技貢獻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國成為世界紡織科技強國。掌握一批高技術纖維基礎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先進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以及具有領先水平的工藝技術,擴大新產品的設計及研發生產在產業規模中的比重,實現信息化與紡織工業的深度融合,掌握現代化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術。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以上。
––品牌價值大幅提升,知名品牌企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占規模以上企業數量10%的領軍品牌企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30%以上,利潤總額占50%以上,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成倍提高。
––低碳、綠色和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十三五”期間各項指標將進一步下降。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1200萬噸左右,同時提高再利用纖維的附加值。
––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活力旺盛的紡織工業人才隊伍,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達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到26%。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