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支撐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紡織技術裝備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產品產值率不斷提高,全行業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
4.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全行業實現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廢水排放量年均降低7%。
5.淘汰落后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11年淘汰75億米高能耗、高水耗、技術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萬噸化纖落后產能,加速淘汰棉紡、毛紡落后產能。
三、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一)穩定國內外市場。
1.穩定和開拓出口市場。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實施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穩定紡織品國際市場份額。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增長點;鼓勵有實力的紡織企業“走出去”,在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鼓勵企業在主銷市場設立物流中心和分銷中心;下大力氣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個環節的優化配置,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2.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引導紡織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優化和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營銷網絡建設,減少流通環節;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增加對邊遠鄉村的銷售,便利農民消費。
3.擴大國內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結合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通過完善相關標準規范,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農業、環保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和應用。加速實現高性能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術纖維和復合材料的產業化,總產量由目前的7萬噸提高到14萬噸。充分利用農產品、農作物廢棄物和竹、速生林等資源,實現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質纖維及綜合開發利用的產業化,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實現萬噸級產業化,生物法生產多元醇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生物質纖維素纖維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
2.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應用。加快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滿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農業、環保和醫療等新領域的需求。重點發展以寬幅高強工藝技術為主的土工格柵、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復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進針刺、水刺、紡粘等先進工藝和高性能纖維在環保過濾用紡織材料生產上的應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蓋材料、膜結構材料等輕量化特殊裝飾用紡織材料的開發應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纖維開發風力發電機葉片、航空和航天器預制件等高性能增強復合材料,年產量達到5000萬平方米;開發節水灌溉、儲水材料和緩釋包裝材料等農用紡織材料;加快手術衣、隔離服、仿生器官等醫用紡織材料及制品的開發和應用;推廣紡粘、熔噴、水刺及其復合非織造工藝技術,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術衣、隔離服等科技攻關項目的產業化難題。
3.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通過加強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紡織機械技術的重大突破,加快紡織機械技術裝備自主化。國產紡織機械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一是提高傳統紡織關鍵整機的技術水平;二是加快產業用紡織品機械開發和產業化;三是加強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和能源、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四是以提高專用基礎件、配套件可靠性為切入點,加大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配套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
4.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盡快制定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生態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和新型成套裝備的產業技術標準;制定和完善航空、航天、水利、農業、交通、建筑、新能源、環保和醫療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的標準和使用規范;修訂和完善紡織工業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標準,建立和完善進出口產品檢驗檢測體系。
(三)加快實施技術改造。
以技術改造為抓手,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紡織業生產效率,改善產品結構,增強市場有效供給能力。
1.紡紗織造業。推行原料精細化、儀器化檢測,提高企業電子配棉能力;推廣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針織、機織面料的生產工藝;加大高支毛精紡面料、半精紡面料以及真絲、麻類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力度;大力提高無卷、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產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應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優質產品,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