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外貿信息>正文
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奧什市,離中國西部的伊爾克什坦口岸只有200多公里。在這里,周圍是大片棉花田。
烈日下,農民努爾迪諾夫還在田里忙碌。說到種棉花能掙多少錢,他露出自豪的微笑:“一年4萬美元。”在月平均工資200美元的吉爾吉斯斯坦,努爾迪諾夫堪稱“土豪”。而他種棉致富,靠的是中國技術。
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棉所)高級農藝師古捷開始在吉爾吉斯斯坦推廣棉花技術。那時,努爾迪諾夫和鄉親覺得古捷是“騙子”。“中國種棉技術怎么可能超過蘇聯的?棉花產量怎么可能那么高?”
為了讓當地棉農接受中國種棉技術,古捷義務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免費提供化肥和地膜讓他們試用。敢于嘗鮮的努爾迪諾夫成為中國種棉技術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他說,采用中國技術之后,自己田里棉花的產量從每公頃3噸增長到了5噸。
“現在,我們都非常相信中國技術,很愿意與中國農藝師合作,”努爾迪諾夫說。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篩選最合適的品種種植;引入地膜除草,降低勞動強度;測量分析土壤,提高用肥的針對性和效果;引入更先進的播種機,節約種子……中棉所技術人員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每一項都成效顯著。
多年來,中國農藝師在當地示范指導,開辦講習班、宣講會,中國技術逐漸贏得當地棉農的青睞和信任,2013年,中棉所與吉爾吉斯斯坦最大的棉花生產企業合作,在奧什卡拉蘇棉區推廣先進的棉花生產技術。如今在吉爾吉斯斯坦,使用中棉所技術的棉田面積已經達到1萬公頃。
作為中棉所中亞綜合試驗站站長,古捷還獲得吉爾吉斯斯坦農業部的嘉獎。吉爾吉斯斯坦時任農業部長艾達拉利耶夫在向古捷頒獎時說:“過去,蘇聯棉花研究所的棉花最高產量紀錄是每公頃3.3噸,多少年都沒人打破過,中國的技術簡直就是傳奇。”
在蘇聯時代,中亞地區幾個加盟共和國是主要的棉花產區,棉花在這里被稱為“白色的金子”。蘇聯解體后,中亞地區的棉花種植和紡織工業遭到嚴重沖擊,吉爾吉斯斯坦棉田面積大幅縮減,大批紡織廠倒閉。
中棉所所長李付廣說,中亞地區自然條件與中國新疆極為相似,光照和水資源條件甚至更好。新疆的棉花種植技術和經驗可以復制到中亞地區,幫助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棉花產業復興。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日前在訪問奧什市時說,中吉農業合作大有可為,潛力巨大。希望通過共建聯合研究中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等方式,實現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與吉爾吉斯斯坦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全面開展農業技術合作,這也是中國農科院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項重要目標和舉措。
李家洋還說,吉爾吉斯斯坦未來可成為中國與中亞地區棉花生產合作的重要伙伴。中亞國家棉花種植面積與產量都很大,而中國棉花進口需求也很大,和中亞國家合作有助于開辟優質穩定的棉花供應渠道。中國技術助吉爾吉斯斯坦棉農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