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外貿信息>正文
“三四月訂單有所增加,但跟去年同期比并無太大差異。”多位廣交會參展商這樣告訴記者。在經歷了9個月的外貿出口低迷后,3月份出口數據大幅反彈,但這是短暫回暖,還是根本趨勢向好?從業界到學者看法不一。對于我國外貿發展的前景,各界謹慎樂觀,并寄望于通過轉型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
業內專家表示,過去35年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端參與國際分工的貿易方式已經結束。新常態下要憑借國際競爭力、人才、營銷、品牌、質量、效益等來參與國際分工。
但專家認為,轉型不能集中在高端市場,中國最大的優勢在于,我們有足夠的多元化生產能力,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優勢,瞄準不同的市場發力。
3月出口“反彈”
4月13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在經歷了9個月的負增長后,按人民幣計,3月出口總值達1.05萬億元,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長18.7%;進口總值為8555億元,同比下降1.7%,跌幅較上個月收窄,遠遠好于市場預期。
不少觀點認為,3月出口數據反彈,意味著我國外貿形勢開始回暖,并表示,這些跡象或將在春季廣交會上有所體現。然而,如果剔除春節長假因素,這個數據可能并沒有那么樂觀。
按照海關總署數據,經過季節調整后,3月出口增幅僅有0.9%,排除匯率等因素后,3月出口數據可能仍為負增長。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12日的商務部例會上表示,3月份出口大幅度回升,一個是季節因素,一個是基數因素。季節性因素是指由于2月份有春節,出口要么往前趕,要么往后推?;鶖狄蛩兀傅氖侨ツ?月份月度出口額是全年所有月份中最低的,因此今年3月出口雖然同比增長18.7%,“但是出口規模只有大概1萬億元,數字并不理想”。沈丹陽強調,“進一步調研分析,全年的外貿形勢仍然是復雜嚴峻、不容樂觀的。”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學院副院長莊芮告訴記者:“月度數據會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比如周期變化、之前的基數等,所以不能拿月度數據來說年度數據,3月份的出口數據算是一個好的跡象,但不能從根本上說外貿趨勢向好。”
記者采訪了多家廣交會參展商均表示,三四月的訂單量有所回升,但比起去年同期只是維持穩定,并無明顯增長。外貿開始回暖的跡象,似乎并不能從企業方面得以證實。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鐘山在廣交會上參觀企業時,多次詢問企業經營有什么困難?對下半年的外貿形勢是否有信心?鐘山指出,今年以來,外貿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下行壓力仍然很大。
政府的重視或許是外貿形勢仍不樂觀的側影。
“政府在幫助企業的力度上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強勢。”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霍榮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內憂外患
中國出口范圍輻射面廣,既有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也有新興經濟體。有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復蘇將有利于我國出口,但業內專家認為,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排他性區域化等因素影響,加之一些新興經濟體政治、戰爭等因素影響,全球需求仍然低迷。與此同時,國內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等也給企業帶來了多重負擔。
“內憂外患”下的中國外貿復蘇舉步維艱。
“勞動力成本占到我們利潤的20%多,用不起人啊。”一位寧波家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工資一年一年在漲,養老、醫療等保險都得給工人買,這部分負擔很重。”
持同樣看法的企業主不在少數,記者在廣交會上采訪到的近三十家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表達了人工成本攀升的壓力。不僅如此,除部分開始采用機器代人的大型企業外,多數企業或多或少面臨著招工困難的問題。
莊芮表示,我國外貿處于優化升級的轉型期,人口紅利等舊有優勢正在喪失,新的優勢還沒有培養出來,這樣的時候,企業比較難過。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正在邁向新常態。過去35年,加工貿易占比從2005年的55%,下降到去年的35%,下一步會繼續下降。十年下降20個點,結構性變化是明顯的。也就是說,中國以低成本要素參與國際分工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中國外貿轉型的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沈丹陽表示,從已經公布的外貿數據全球32個主要經濟體前兩個月出口情況看,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下降。比如美國下降7.4%,德國下降3.1%,日本下降7.1%,韓國下降15.7%,臺灣下降12.4%,加拿大下降9.8%,巴西下降4.7%,印度下降9.8%。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無論是亞太地區還是歐美地區,外貿數據都是往下走的。
張燕生認為,全球需求不好仍將影響外貿形勢。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都不好,美國經濟雖然有所復蘇,但復蘇的進程并不是很強勁。全球需求不好,就意味著外貿如果想特別好,也非常難。
“說實話,國際市場也不好,之前在俄羅斯、伊朗等國家的客戶,跟我們合作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他們不是不給錢,而是真的壓力很大,包括也門、尼日利亞等地區的客戶,當地局勢惡化,對我們影響也很大。”山東一家建材生產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
寧波一家電池生產商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感受:“我們能做的都做了,客戶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好,我也沒有任何辦法。”
“現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各國都在搞排他性的區域化,全球開放形勢跟實際形勢其實是非常復雜的,并且存在全球化的退潮。還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對全球資源和能源出口國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張燕生表示,“全球需求不好,外貿形勢不樂觀是正常的。如果樂觀,肯定是以透支未來為代價的。今年下半年、明年全年,不好過的日子恐怕是中長期的,因此企業必須要轉型。”
轉型艱難
“政府談轉型、鼓勵技術創新,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兒。技術要跟得上發達國家水平,我認為至少還要三十年。”一家機械制造商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據了解,該企業還是行業龍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該負責人表示:“一些生產過程還無法精細化,機器的組裝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一個齒輪對不上都不行。人工成本降不下來,技術更新、研發能力也不是短時間能夠提高的?,F在要求我們轉型創新,困難太多了。”
張燕生表示,外貿企業現在非常困難。過去35年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端參與國際分工的貿易方式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是憑借國際競爭力、人才、營銷、品牌、質量、效益等來參與國際分工,企業轉型面臨五缺。“缺技術、缺品牌、缺人才、缺資金、缺轉型的經驗和能力。未來三十年就是要解決五缺的問題。”
盡管轉型困難重重,但記者在廣交會上了解到,一些企業通過轉型搶占高端市場份額,正在向擁有設計研發能力的高端制造業蝶變。
“去年之前我們的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份額比例是3:7,現在反過來了,高端市場份額占有率達到七成。”霍榮銓告訴記者。
易事特集團一位負責人也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去年的訂單量增長了20%。現在市場變化快,企業的競爭主要靠科技創新和高端市場。”
與往年不同的是,記者發現,近兩年加大創新和研發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們每年的創新投資至少在一二百萬元。”一家中小型瓷磚生產企業主告訴記者。
在談及高端市場出口量逆勢增長的問題時,多位專家均表示,高端市場彈性大,需求相對穩定,不容易被替代,但我國產品在發達國家的競爭力依然薄弱。
“外貿轉型是想培育新優勢,提高質量是一定的,但是不要集中到高端市場,有些企業還不具備技術優勢,強調做高端未必適合。”莊芮認為,中國最大的優勢在于有足夠多元化的生產能力,外貿出口要從更長遠的層面看待轉型的困難。
“中國拓展新興市場是一個比較好的路徑。因為在我們還沒有成功轉型的過程中,不能丟掉傳統優勢。拓展新興市場,為我們的產品尋找出路是合理的。”與此同時,莊芮強調,即使是低端產品也得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這是一個國際形象和國際聲譽的問題。想要走向品牌化,提高質量是必須的。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家電、建材、光伏等產業的多家受訪企業,已經在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投資。盡管承擔著人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低迷等壓力,仍有一部分企業實現了從代工向自主品牌的成功轉型,在不同市場發展自主品牌、加大技術研發。
但大量依賴代工模式、缺乏創新和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仍未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