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外貿信息>正文
上月中旬,中國人民銀行在事先沒有任何警示的情況下,突然下調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1000個基點,至6.2298,幅度之深不僅創下1994年人民幣官方與市場匯率并軌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同時也使人民幣匯率跌至2013年4月25日來新低。一石激起千層浪。貨幣主動性貶值通常被傳統經濟學家視為改善一國出口行業的“救命稻草”。
多年以來,棉紡行業有個誤導投資者的偽命題,大意是:貨幣貶值有利于下游紡織服裝業出口,會帶動出口訂單量增大,繼而增加棉花和棉紗的使用量。隨著需求預期的提升,棉花和棉紗的價格將上漲,從而使整個產業鏈欣欣向榮。這劑“迷魂湯”確實灌暈了很多學院派的腦袋。筆者卻認為,放眼當下,已然不是這么一回事。
“人民幣貶值有利于提高紡織服裝出口價格?呵呵!其實你想多了。”這是國內一家紡織品出口企業負責人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說的一句原話。中國的紡織品定位在中低端層級,跟別的國家競爭只有價格優勢而沒有其他核心技術優勢,因此長久以來,國內的紡織行業不但利潤極低,而且還成了“血汗工廠”的代名詞。據了解,這家企業在上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后沒幾天,便接到外商發來的郵件,要求下一批訂單降價2%,不同意的話就將訂單給越南、老撾、柬埔寨等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企業只能被迫接受外商的要求。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在缺失技術優勢,單靠價格比拼的背景下,我們只能在‘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惡性循環中殘喘。”上述紡織企業負責人發出感嘆。人民幣貶值的好處實質上被外商給拿走了,中國紡織企業還是享受不到任何好處,仍需要埋頭苦干,掙著那微薄的血汗錢。除了紡織成品端利潤難以提升外,進口原料端也是雪上加霜,進口棉紗付匯成本要大大增加。目前,紡織企業采取隨用隨買的策略,庫存貨并不多,多數訂單還在清關和海上,人民幣匯率貶值令企業采購成本上升,令行業利潤進一步收斂,從而變相削弱對棉花、棉紗的需求量,不利于其價格走高。
這種一夜之間的突然貶值看似在短期內對棉花、棉紗的報價有支撐作用,但是長期來看,實則對出口商沒有任何好處,即使有所謂的好處,也是曇花一現。因為一個單靠簡單模仿而忽視產品研發,只有廉價勞動力和初級資源的產業,是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潤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