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人士透露,印度總理訪華期間中國領導人表示將促進中印之間的棉紗貿易,并承諾下調棉紗進口關稅(目前印度、巴基斯坦棉紗進口關稅為3.5%,烏茲別克斯坦、美國等為5%,越南、印尼、泰國等東盟國家關稅為零),一旦印度棉紗關稅下降且無進口配額限制將對中國棉紡織產業、棉花產業造成比較大的沖擊,將加速中小棉紡織廠停產、倒閉的速度,而中國國內棉花消費能力的大幅下滑也將給國內棉價、棉農收益,使自2014年以來實施的“棉花目標價格”直補、延緩國儲棉拋儲競賣時間等措施的作用“大打折扣”。那么中國降低印度棉紗關稅會帶來哪些反應呢,筆者歸納如下:
一、加快國內外棉花價格靠攏、接軌的速度。降關稅,表面看有利于中國棉紡織品提高出口競爭力,有利于公平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調查來看,目前棉紗進口除了東盟國家免關稅外,最低的關稅3.5%,因此若印度棉紗進口關稅調至“零”,C21S、C32S紗價下調600-800元/噸,國內棉紗只能被動跟降,壓迫棉紡織廠下調棉花采購價,從而最終使國內棉價向國際市場甚至印度棉價靠攏。能否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力呢?筆者分析可能性不大至少不會很明顯,一方面C40S及以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產地棉紗已完全取代國產紗的市場份額,形成“大廠不愿紡,小廠難競爭”的尷尬格局,用地產棉、國儲棉、印度棉及新疆低品級棉花配棉紡40S以下棉紗相對于印巴棉紗已難言“競爭力”;另一方面隨大量的中低品質、低利潤訂單向東南亞、非洲國家轉移,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從人工、稅收及其它各項支出的劣勢短期內無法彌補,畢竟原料只占紡紗成本的60%-65%。
二、大量的中小紡企將要提前停產、倒閉。中國1.3億紗錠中80-90年代設備仍占據很大比例,2005年以后隨“東部向西部轉移,國內向國外轉移”的大政策指引,一些大中型企業積極的進行了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紗線主導產品出由21-40S普梳或精梳紗撥高到40S-80S,40S及以下產品市場則完全被小棉紡織、小織布廠占領。2012年以后大量的印巴等外紗如潮水般涌向國內市場,一路“攻城撥寨”,2013、2014年棉紗進口量均強勢突破200萬噸,2015年預期將達到230-250萬噸,中小棉紡織廠在原料成本高、人工工資大漲、融資環境惡劣等等原因,利潤率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較大面積虧損,面對外紗幾乎不堪一擊,一旦印巴紗關稅降至“零”,面對強勢的印巴越紗廠,國內中小棉紡廠淘汰的比例將大增。
三、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爭奪國內棉價話語權的壓力越來越突出。一旦關稅下調,印巴越棉紗的不限量進口將使嚴控棉花進口配額、加大配額做為尋租工具的打擊作用基本失效,中國國內棉價或將向印度S-6看齊,國內棉花市場與印度、國際棉價的聯動性增強,農民植棉收益的上限就是“目標收儲價格”,雖然起到“托底”、護農的目的,但收益偏低、投入偏大、出售困難的問題都將使農民不得不調整種植結構,向糧食、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轉移。國內棉花供應量不斷下滑,棉花消費量下滑,何談棉花定價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