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立足亞洲服裝行業新前沿
緬甸是2014年東協輪值主席國,也為檢驗其自2011年以來實施的改革成果提供了一個契機。這一契機剛好與服裝業發展的重要時點重合。 緬甸的服裝行業十分繁榮。目前該國大約有350家服裝廠,服裝在製造業產品出口居該國之首。2012年,該行業的出口盈利超過9.17億美元,到2015年能提供10萬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出口到日本的服裝盈利3.48億美元,還有1.83億美元的服裝出口到南韓。 在大部分國際制裁解除后,紡織和服裝行業的復蘇將隨著該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發展紅利,不過該行業總體發展前景仍缺乏可持續性。緬甸國內紡織和服裝供應鏈并不完整,這意味著國內服裝廠所有的塬材料和其他大部分輔料大多依賴進口,只有包裝材料可在國內採購。 該行業的主要問題包括工作條件差、工資低,工人的健康與安全缺乏保障,而追求社會效益的跳躍式發展最合乎邏輯的選擇是獲得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此,我們必須找到影響價值創造、供應鏈、競爭驅動力以及本行業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標竿。 國際買家在緬甸服裝廠下訂單通常要看其製造的“剪裁、製作和后整理”(CMT)的方法。緬甸的目標是不斷進行生產系統升級,從委託製造商轉變為設計製造商和塬創品牌製造商(OBM),以提高產品附加值。這種轉變需要通過修改立法體系來實現。 如果緬甸服裝產業群能夠按社會和環保要求進行生產,其獲得的效益將遠遠超過目前60億美元的服裝出口額。要通過優化紡織和服裝價值鏈提高社會和環境效益,有兩大方案可供選擇。 一是產品升級,這意味著生產更加復雜的產品,要求提高企業的各項能力,隨著經驗的積累,該行業將過渡到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時尚產品。二是工藝升級,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精益生產來降低成本,增強靈活性,這需要資本投入和更加熟練的工人來操作新設備,以及更復雜的物流技術的運用。 緬甸趕超其鄰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并有可能進入服裝產業群領先者的行列,這種轉型需要移植全球最佳管理實踐以及政府、行業協會、生產廠家、買方和公眾之間的密切合作。由此看來,緬甸的轉型模式將對東盟發展前景產生重要影響,那就是,將人性化的工作條件、環境保護與提升競爭力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