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日本東麗株式會社宣布,將向美國南卡州投資10億美元,開發新型碳纖維材料。截至今日,成百億上千億的資金引發了美國紡織投資熱。美國紡織權威比爾•史密斯先生深感詫異。他說,美國固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市場,又何以引發大量亞洲公司蜂擁而入?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時還被美國人嗤之以鼻,認為粗劣產品漂洋過海,蜂擁而來。時至今天,日本繼紡織工業之后,電器、汽車等產品使日本經濟崛起。今天,勞動力不再是紡織工業市場的競爭元素,日本人將紡織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該國今天已有85%~90%的紡織品來自中國。除此之外,美國南卡州還在發生著更令人詫異之事。
中國科爾紡織集團也向該州投資2.18億美元,創建年產達23萬平方米的紡布基地,為美國創造501個工作機會。該公司打算利用當地原產棉纖維紡紗也用當地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勞動力生產,然后直接出口到中國。首次產出應在2015年第一季度。究其原因,自從1993年以來,美國本土紡織業失去了36萬個工作機會,每5家公司就有4家不得不關門。保存下來的第五家公司已實現了鳳凰涅槃,如今以新產品、新設備和新理念屹立于紡織技術巔峰。其生產量和產品品質已是過去5家公司的總和。他們以創新和高效贏得了市場,而勞動力的需求還不到過去的三分之一。這就是今天美國紡織精英的生存之道。
紡織外資蜂擁入美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吉爾丹活性服裝(GildanActivewearInc.)公司也打算向美國北卡州投資2.5億美元,以擴充修建兩家紡紗廠。該項投資旨在支持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改變該公司全球低價值織造形象。
今天中國的勞動力、能源和土地價格扶搖直上,原本低廉的生產成本逐漸抬高。更有甚者,美國本土的大量技術公司也躍躍欲試,涉足新型紡織行業。美國北卡州大學紡織學院發現,2010年在美國每生產1公斤紗線成本為3.45美元,今天在中國已上升到4.13美元!若利用美國良好的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技術,在美國的生產成本甚至低于土耳其、韓國和巴西。連印度的紡織企業也不甘寂寞地來到美國,企圖搶得一杯羹。究其原因,印度阿洛克(Alok)公司認為,美國的能源價格極低,這是主因。其次是他們也打算采用美國高技術和招聘高素質人才。而另一家印度企業斯里維拉公司(ShriVallabhPittie)計劃向美國投資7000萬美元,在美國創建紗紡廠,雇用當地250個勞動力,生產粗疏棉紗。該公司確信,美國擁有世界第一流的基礎設施、熟練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優質的棉纖維,因此可直接為國際市場生產高質量的紗紡產品。涌向美國的外國公司還包括大量的無紡和紡織制造及其他企業。德國弗雷登堡無紡開發企業也在美國北卡州杜蘭市創建了紡織先進技術中心。德國寶馬汽車公司、米其林輪胎也紛紛來美國投資辦廠。
美國南北卡州形成世界紡織工業中心的格局,已漸成氣候。事實上,美國的紡織工業從未真正消失過。只是他們以技術領先的方式創造著另一種市場,即技術紡織品。
美國人失去的僅僅是傳統紡織品市場。美國的紡織工業已真正實現了從傳統走向創新的轉換。
美國紡織業出現投資熱潮,伴隨而來的是為該行業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工作,也為美國本土創造了投資機會。
本土企業仍然財大氣粗
2014年,美國人自己也在這片熱土上投入資金逾40億美元,主要在下列領域:美國環球纖維公司已向纖維創新技術企業(FIT)投資,一舉購下該公司連續纖維雙組分資產,以獲得雙分組技術支持,完成創新纖維生產,擴充滿足新市場的需求,包括服裝、汽車內飾、工業過濾和醫療工業的需求。眾所周知,資產重組可使企業獲得提升的價值,這已成為今天投資的新方式。此外,美國帕爾梅托合成纖維企業是一家專事人造短纖維的公司,他們也投資110萬美元增設二次回收纖維生產線,建設可存放2.5萬平方米的庫房,增加雇員20人。該公司早在2008和2010年就已先后擴產新項目。今年9月份,中國公司JNFibersInc.同意斥資4500萬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建廠,目的是將廢舊塑料瓶轉化為聚酯纖維,用于枕頭和家具的填充物。該投資預計將為當地帶來318個就業機會。南卡羅來納州和佐治亞州負責發展事務的官員均表示,今年以來與他們接洽的亞洲紡織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美國格林斯博羅公司也投資買下狄龍紗纖維公司旗下的德羅(Drawtech)技術公司資產,購買的資產包括完好的紡絲拉伸設備。其目的是用回收的聚酯和尼龍生產增值產品,即占領中等拉伸強度的紗線市場。兩家公司合作旨在順應新型紗線市場的需求。此外,北美薩皮精細紙廠原為南非的一家專事紙漿和紙產品生產的企業,今年他們在美國投資1.7億美元將明尼蘇達州的一家牛皮紙漿廠收購,打算年產33萬噸紡織專用纖維素纖維。該投資一旦成功,它將成為美國最新型的紙漿廠。
原遠涉重洋今返回投資
美國聚合物集團PGI專事無紡工業,產品涉入過濾、建筑、醫療技術、農業、衛生保健、技術織物、土工合成材料等行業。他們原一舉購買倫敦纖維網公司,并購買一家巴西企業,已在海外創建全世界最大的無紡品生產企業,相繼在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13個國家雇用4000員工。截至2014年7月,這些項目逐漸投產。可是今天,他們也開始瞄準本土市場。
另一家美國企業福特紗(FitesaSimpsonvilleInc.)公司專門制造醫療衛生和工業專用材料,原將資本輸出到墨西哥、秘魯、巴西、瑞典、德國、意大利和中國,并創建多家海外企業。目前打算向美國本土投資5000萬美元,今年將在美國創建年產19萬平方米的無紡品生產能力。新項目將于今年11月完工。該公司在本土華盛頓州、威斯康辛州相繼設廠。不僅如此,美國H&V公司是專事生產蓄電池隔板和工業用無紡品的提供商。本年度他們打算投入600萬美元以擴大產能,為歐洲市場增設生產靜電濾清器介質的設備。這一戰略促使他們成為世界高性能合成濾清器介質主要生產商。2014年四季度,他們的新型生產線也將投產。該公司在美國、墨西哥、歐洲和亞洲擁有獨立的生產廠家和研發中心。
美國另一家紡紗企業斯威夫特紡紗(SwiftSpinningInc.)公司打算設立員工股權激勵計劃(ESOP),以公司雇員擁有股權的方式激勵其為公司帶來新的轉機。這家擁有108年歷史的美國老紡紗企業發現,若能在管理、客服和生產以及商務中采取這一戰略,那么它將為企業帶來新生,因此他們還增聘300名員工。美國帕戴爾紗紡(ParkdaleMillsInc.)公司在紡紗設備上投資8500萬美元,已建成兩家紡紗廠,計劃在今年內提高T恤和高端活性紗的年產量,在今年年底完成擴產的目標。該公司在美國、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已擁有25家紡紗廠。不僅如此,美國高爾夫海岸紡紗[GulfCoastSpinningCo.LLC(GCS)]企業是一家紡織風險投資公司,他們已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投資1.3億美元,創建棉紗設備制造企業。兩項投資加起來共計投資1.5億美元,共創建兩家紡織廠,可望為美國創造386個直接的工作機會和1000個間接的工作機會,每周平均加工棉纖維與合成紗45萬磅。其規模是另一家大型紡織廠蘭凱辛(Lacassine)的4倍,每年將直接消化該州產棉15%~20%。
紡織回歸任重道遠
實際上,早在2012年,奧巴馬政府已開始考慮重建紡織業的回歸大略,并非常支持美國眾議院民主黨倡議的“美國制造”回歸的提案。他同時認為,消費需求的回升也有利于美國制造業重建。業界人士指出,如果幾年后“美國制造”的呼聲和勢頭依然強勁,美國大多數停產的工廠會迎合市場需求,并將愿意再次運轉起來。這就是為什么不僅有纖紡企業,也有技術紡織公司,還有更多的無紡企業、玻璃纖維企業、復合材料企業也紛紛與時俱進,前往美國北卡州和南卡州投資辦廠的緣由。該地集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為一體,著實已成為世界紡織工業中心。然而,美國業內人士卻很難看好美國的紡織業。原因在于,盡管美國政府倡導重新建立紡織服裝業的制造體系,但在“價格為王”“快時尚”為消費特征的當前時期,能肩負起中高檔產品生產的美國服裝公司,并不能真正調動對中低端商品的生產積極性。受其他多方面因素影響,美國紡織服裝業要來一場文藝復興還遠非易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