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生產力缺失促成中國機遇
盡管紡織服裝業曾是吉爾吉斯斯坦重要的工業部門,但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目前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原料缺乏、技術工人短缺、市場開拓能力有限。為扭轉行業頹勢,在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發布的“2013~2015年紡織和縫紉業發展綱要”中,重點指出將為紡織品生產創造便利條件,發展地方的紡織和縫紉業。而在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業加速轉型與提升的過程中,同樣也蘊藏著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機遇。 私有化成行業轉型節點 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發展始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該國紡織業運轉主要依托于南部的棉花種植和羊毛生產等原材料基礎。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對所有的大型國有紡織企業實行私有化改制,但這種經營模式并未有效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落后的技術、陳舊的設備、專業知識的缺乏,技術人員流失和管理不善等問題都成為限制該國紡織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經歷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后,直至1989年,紡織業發展為吉爾吉斯斯坦重要的工業部門,從業人員約10萬人。然而,蘇聯解體后,吉爾吉斯斯坦紡織行業從業者數量在此后5年內迅速下滑。經過數余年的發展,該國紡織服裝業已成為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個體企業的規模較小。自1995年開始,吉爾吉斯斯坦所有的服裝企業基本上都是私營。2009年年底,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發展面臨極大挑戰,裁剪和縫紉企業數量縮減為400家,生產針織服裝的企業數量約26家。直至2011年,紡織服裝行業對該國GDP的貢獻率仍低于0.1%。 目前,吉爾吉斯斯坦約有1000家紡織服裝工廠,主要生產服裝、針織面料、家用紡織品、毯子、被子等產品。但業內專家指出,行業目前還存在著大量沒有注冊的非正式紡織服裝工廠。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大概占整個市場份額的50%。 原料及縫紉設備依賴中國 如今,吉爾吉斯斯坦紡織行業已難以匹敵亞洲國家。該國的唯一優勢是廉價的資源,以及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然而,這顯然不能為行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撐。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發展受制于原材料短缺,大多數必須進口。目前,吉爾吉斯斯坦主要生產兩類紡織原料,即棉花和羊毛,但吉爾吉斯斯坦的棉花質量每況愈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棉農選擇轉種其他農作物,羊毛的生產同樣被認為是無利可圖。所以,吉爾吉斯斯坦縫紉業的原料大多依賴進口。而更多的當地下游企業認為,從中國和孟加拉國進口紡織品、紗線和織物不僅價格更便宜,質量也更好。 在吉爾吉斯斯坦大多數的紡織工廠里,生產設備的使用年限和質量(主要是縫紉和橫編機)差異很大,從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機器到先進的針織大圓機和橫機,跨度很大。在這些工廠里,90%的縫紉設備是由中國制造。2010年,由于吉爾吉斯斯坦政府修改引入稅法,免除進口設備的增值稅,并伴隨著縫紉業的快速發展,縫紉設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分析指出,由于進口免稅,與復雜和高速的歐洲設備相比,中國的紡機設備更適合吉爾吉斯斯坦紡織企業。 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服裝業鮮有外資企業,主要的外資企業來自于土耳其和波蘭等國。這些外國的合作伙伴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資金和市場機會,幫助吉爾吉斯斯坦紡織業的技術提升與市場拓展。 產業發展依托人才培養 吉爾吉斯斯坦服裝產品大部分為出口,2010年,該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為1.243億美元。主要針對的市場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據統計,吉爾吉斯斯坦生產的服裝大約占俄羅斯市場份額的6%。這些獨聯體國家采購商主要是在比什凱克的多爾多伊集市(Dordoi)進行貿易往來,以現金交易為主。 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內的紡織服裝市場上,“中國制造”的產品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對于年輕的消費群體來說,中國產的紡織品服裝更時尚、更便宜。而為了扶持本國紡織業發展,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包括提高建立培訓女縫紉師的學校的預算,建立專業學校,提供服裝技術的培訓。 2010年,在該國縫紉協會與國際捐助者的支持下,比什凱克市建立了職業培訓學校。該學校致力于各種職業教育的培訓,包括平織機、切割機、繡花機的使用指導,以及紡紗生產等課程。但根據企業的反饋,這些從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并不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企業還需為其提供額外的適用于實際操作的培訓。為此,位于比什凱克市的吉爾吉斯斯坦科技大學的高等教育部門,也準備培養縫紉技師以及服裝設計師。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