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檢驗檢疫局今天通報,近日,歐美市場連續對我國出口的紡織及皮革類輕紡產品發布不合格通報,今年第四季度以來,我國輕紡產品被歐盟和北美市場通報的不合格案例已達136起,兒童服裝和人造革更是因增塑劑和短鏈氯化石蠟等化學危害被密集召回,案例達到40起,已經成為繼繩帶和小零件問題之后我國出口輕紡產品的質量安全隱患新焦點,國外市場對該問題也日益關注,繼續引起企業重視。
種類擴大、限量加嚴成歐美紡織品法規新趨勢
隨著市場消費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德國等為代表的歐盟成員國對于玩具、服裝、鞋靴等消費品中的有害化學成分日益關注,特別是兒童用品中的增塑劑和重金屬、紡織品中的禁用偶氮染料和DMF(富馬酸二甲酯)、皮革制品中的SCCP(短鏈氯化石蠟)和六價鉻等更是成為消費品不合格的通報焦點,針對此類物質的抽查也不斷加嚴。禁用偶氮、DMF和SCCP等有害化學品也相繼被列入歐盟REACH法規的限制清單,限量也不斷趨嚴。以“六價鉻”為例,由于對環境和消費者的危害,歐盟2002/231/ECC早就對授權使用生態標簽的消費品制定了六價鉻10mg/kg的限量,而隨后的修訂版2009/563/EC則進一步要求限量小于3mg/kg。在丹麥、德國等國的推動下,2014年3月,歐盟正式發布新規(EU)No301/2014,要求與皮膚接觸的皮革制品中的六價鉻含量不得超過3mg/kg。新規將于2015年5月強制生效,管控將達到最嚴苛的程度。隨著消費品安全環保的監管不斷強化,此類通報抽查日趨嚴格,企業需引起重視。
化學品屢屢超標成我國紡織品通報元兇
近年來,我國出口歐盟的輕紡產品被國外官方抽查不合格案例居高不下,涉及的產品類別不僅包括敏感的兒童用品和玩具,針對常規紡織品和皮革制品的通報也呈增長趨勢,因質量問題被國外媒體炒作的事件屢屢發生,已對我國消費品的國際聲譽帶來不利影響,應對壓力巨大。從通報召回的具體信息來看,2014年1-11月,我國出口輕紡產品被歐美發布不合格通報達到857起,其中涉及化學品危害的通報達314起,占到總量的36.6%,(通報數量同比增長19.8%,所占比重同比增長32.8%),涉及增塑劑、多環芳烴、五氯苯酚等十余類有害物質,其中玩具及兒童用品的鄰苯增塑劑、鞋靴產品的六價鉻和人造皮革制品的短鏈氯化石蠟成為通報量最大的三類有害化學成分,占到化學品危害通報總量的88.5%。通報高發一方面表明我國不少出口企業仍然缺乏必要的風險防范意識,如鄰苯增塑劑早已被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法律法規所嚴格限制,但出口玩具等敏感商品仍頻頻被檢出高含量的DEHP等物質,另一方面也表明廣大中小企業的生產加工環節存在較大安全漏洞,如出口鞋靴制品的六價鉻問題高發就與鞣革工藝落后密切相關,企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嚴控管理鏈消除有害化學風險
以玩具、服裝、鞋靴等日用消費品出口量大,與消費者健康密切相關,綠色、環保已經成為消費品站穩發達國家市場的根本保證,企業應高度重視日益嚴苛的綠色壁壘的應對。
檢驗檢疫部門建議出口企業:一是加強目標市場的技術貿易措施搜集管理。由于歐盟各成員國對消費品有害化學品的要求有一定差異,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務必與客戶明確市場和質量要求,對于同類產品發生過通報案例的情形更應和客戶加強溝通,提前防范,以免出口后被通報召回產生經濟糾紛。二是完善原輔料管理。一是在采購環節嚴把環保關,杜絕風險較高的有害化學品進入生產鏈,二是改進生產工藝,杜絕在生產環節中使用禁止使用的有害化學助劑,從源頭減小不合格風險;三是嚴格落實產品出廠檢測管理。出口企業應加強內部人員的培訓,對于涉及新工藝、新原料的出口消費品務必要依據市場國家的要求對產品進行必要的第三方檢測,特別是對出口德國等敏感國家的消費品,應適當增加相關高風險化學成分的單獨測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