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今再創年內新高 紡織外貿深受牽連
據《新聞晚報》報道,6.28、6.26、6.22、6.20、6.18、6.17……這一組數字是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軌跡,從4月至6月4日短短42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1.7%以上,已經超過2012年全年1.03%的升值幅度。今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大漲71個基點,報6.1735,再創年內新高。 人民幣升值駛入快車道,令大批外貿企業內憂外患。在外訂單減少、利潤減少,在內工資上漲、原材料漲價。外貿企業正面臨著轉型的抉擇。 “今年,紡織行業處境困難,出口逐月下降,成本卻不斷上升。”作為國內最大的服裝出口企業,上海絲綢董事長徐偉民也坦言集團外貿業務已感受到了“寒意”,并給集團帶來“危機”。 “中國制造必須轉型,但并非意味著做衣服的,去做高科技、做地產,而是在轉變經營方式。”專家指出,紡織企業要發展,一是向成本洼地轉移,更重要的是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從簡單貼牌代工轉型升級為做自主品牌。甚至剝離傳統低附加值產業,這才是外貿企業的最終出路。 擠壓外貿企業利潤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18次創出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 人民幣匯率漲勢兇猛,也許為國民境外旅游和消費帶來更多“福利”,然而,對外貿企業來說,卻意味著訂單銳減、業績下滑、利潤壓縮。從已知數據來看,2012年,中國外貿增長僅6.2%,不僅比2011年的增幅回落了16.3個百分點,而且低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7.8%的增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近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坦言,人民幣升值使中國外貿企業出口簽約和利潤都受到比較大的負面影響。商務部對外貿公司的抽樣調查也顯示,由于人民幣快速升值,77.5%的外貿企業1~4月在手合同利潤明顯下滑,73.4%的企業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利潤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 在外有匯率壓力,需求不旺;在內還有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外貿企業可謂苦不堪言。 “目前人民幣在升值,而相對來說美元則在持續地貶值,那么我們企業原來的價格優勢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將不復存在。為了維持企業的利潤,企業不得不提高產品的價格,這樣的話,原來我們企業產品的競爭優勢就沒了,企業的訂單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有外貿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部分外貿企業甚至已經出現了“有單不敢接”的困境。“過去接單周期可以做到3個季度到一年,現在一般是一個季度,短的甚至只接一兩個月的單,超過一年的單大家基本都不敢接。有訂單沒利潤,情愿不做。” 紡織外貿深受牽連 作為外貿業的支柱,紡織行業深受牽連并具有代表性,且因為產業本身附加值低的原因,業績形勢更加嚴峻。有一組數據直觀反映出這種沖擊: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利潤率將下降3.19%、2.27%和6.18%。 不少紡織類上市公司表示,受今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影響,公司外貿銷售情況較往年出現明顯下滑。上海三毛表示,公司今年截至目前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443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3%。主要原因是日本三家客戶大額應收賬款逾期案件的問題,使公司進出口業務受到影響。不過,即便沒有這件事,公司今年也會較上年同期下降5%~0%。 同樣擁有紡織品外貿業務的南紡股份也坦言,已感覺外貿業務開展艱難,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比如歐盟經濟衰退、對華貿易戰等。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在忍受外貿訂單不斷下降的煎熬的同時,服裝企業還要忍受高營運成本。在這種壓力下,不僅企業本身的利潤將萎縮,同時還將帶來巨大的庫存問題。 國內紡織服裝業50家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年報,庫存合計約570億元。相比2011年,上述50家公司合計533.73億元的庫存增加36.09億元,同比增長6.76%。高庫存不僅引發了服裝企業資金鏈危機,還阻礙了服裝產品的更新速度,也使企業盈利水平嚴重下滑。 沿海地區的一些制衣廠紛紛將工廠外遷,甚至關閉工廠。有些則將資金投資樓市或股市,比如雅戈爾、維科精華、紅豆股份、黑牡丹等。 作為國內第一家服裝上市公司,杉杉同樣早已開始了服裝、鋰電池等多元化發展方式,并且在今年半年報時,其鋰電池材料業務實現的營業利潤已經非常接近服裝業務的營業利潤。 “做生意應該是‘做熟不做生’??孔龈睒I或者一些旁門左道的方式來增加企業盈利,長期來看并不一定可持續發展。最好的突圍方式,還是在產品上多‘動腦子’,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企業附加值,形成自己的競爭力。”浙商研究院副院長張旭昆表示。 轉型尋找突圍之路 危機當前,每一家外貿企業都在尋找突圍之路。目前,外貿企業轉型有三大方向:一是將工廠遷至生產成本更低的區域,同時開拓新興市場的貿易來往;二是進軍內貿市場;第三條路是依靠技術、產品和設計等方面的創新,打造外貿自主品牌。“從長遠看,第三條路是最終選擇。不能總為外國品牌做‘嫁衣’。”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認為。 在出口競爭中,已有不少企業嘗到了加強設計、培育自主品牌帶來的甜頭。作為國內最大的服裝出口企業,上海絲綢集團并沒有固守著貼牌代工的安穩日子。多年前,就悄然踏上了新的“絲綢之路”:“頂著壓力”創立了商務女裝Lily品牌,主動從貼牌代工向自主品牌轉型升級。 “外貿還是能夠生存的。但前提是必須要轉型。”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偉民對記者表示,過去上海絲綢主要依靠“貼牌”、“代工”的低成本的價格優勢贏得國外市場。“但低價競爭不可持續。如果依然要用外貿穩定企業,代工廠、貼牌模式必須加入研發。” 早在十多年前外貿形勢還一片大好之時,上海絲綢集團就已經“騰出一只手”,構思企業轉型。“2000年,我們開始培育自己的女裝品牌‘Lily’。前十年,Lily并沒有盈利,但我們并沒有放棄。現在,這個牌子已經成為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不久的將來,整個集團很可能要靠它吃飯。”徐偉民頗為感慨地說。 上海絲綢集團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外貿的壓力。今年1~4月,集團出口15132萬美元,同比增長僅0.2%。而去年,集團出口53727萬美元,同比下降5.03%。“目前上海絲綢集團90%的收入還是依靠外貿出口。如果沒有Lily的收入,我們穩不住外貿增長收窄的現狀。”徐偉民坦言。 2012年,上海絲綢集團總銷售額達40億元,lily品牌為4億元,占比10%。 “穩外貿,我們就要擴內需。所以我們要讓Lily品牌快速發展。我們對Lily的愿景是,到2020年,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零售額要達到100億元。Lily占總集團份額超過50%,利潤占總公司比超過70%”。徐偉民介紹,現在Lily在全國已經有500多家店,同時還把銷售門店開到海外10多個國家,并且登陸了米蘭時裝周。“到2020年,我們想把Lily打造成中國商務時裝的領導者,進而成為全球一流的女裝成衣品牌。”徐偉民說。 擺脫“貼牌代工”形象 隨著Lily對絲綢集團的貢獻越來越多,徐偉民透露,上海絲綢集團將會逐漸擺脫原來純外貿企業的形象。 “目前,上海絲綢內部還保留著代工貼牌和原始設計開發的模式。從毛利率看,貼牌只有5%~10%,設計開發有10%~20%,自主品牌則高達50%~60%。盈利低,增速緩慢的的產業,我們會逐漸剝離。相信未來‘貼牌’占總公司規模比例會越來越少。” 徐偉民表示,目前Lily發展健康。“目前Lily庫存率非常低,在10%~20%之間。凈資產達到8000萬,現金流卻有1億1000萬元。資金狀況十分優質。”為了和Zara、H&M、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良性競爭,Lily提出了錯位銷售的理念。“目前服裝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在做了充分市場調查后,我們決定lily專注于做商務時裝,走專業和錯位發展的路,爭取在商務時裝的市場上,贏得最大的份額。”此外,順因時代發展,Lily在去年開開設了網上商店。“去年收入2000多萬元,占Lily收入比重6%。” “Lily的發展很不錯,已經有許多風投公司找我們接洽,但我們覺得現在企業發展還處在上升階段,資金狀況也不錯,并沒有這個需求。”不過徐偉民也向記者透露,雖然Lily或上海絲綢近期都沒有集資上市的打算。“但未來如果要上市,應該會采取集團整體上市的模式。 零售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零售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高峰論壇”日前在滬舉行。此次高峰論壇由上海絲綢集團Lily品牌主辦,阿里巴巴、銀泰、萬達等企業參會。會議認為,隨著中國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零售商業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零售和服裝企業遭遇挑戰,亟需轉型。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表示,“在2012年以后,電子商務將帶來的新的生態、新的模式和新的商業格局。未來商業景觀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梁春曉指出量變勢必帶來質變。“電商經濟體初步形成。我們預計,到2020年,網上零售規模將達10.1萬億,網上零售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3%,較2012年增長10個百分點。同時,我國電子商務經濟體規模將達到47.8萬億元,約為2012年的5.8倍。”商業模式將從B2C進入到C2B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時代,商業格局就此改變。 銀泰商業旗下銀泰網首席運營官林琛進一步指出,百貨零售業已經到了進行價值重塑的階段,價值重塑將對提振零售業產生重要影響。“在百貨渠道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必須進行價值重塑。”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