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非洲制造”難實現 因人力成本等較高
紡織業的“非洲制造”為何難以實現? 孟加拉國造成數百人死亡的制衣廠悲劇,令亞洲工人悲慘的勞動條件曝光。該國的工人不得不常年忍受工時過長、工資過低的不公平待遇。 然而,這種情況似乎僅限于亞洲。盡管非洲勞動者在采礦業等領域備受壓榨,但紡織業的“非洲制造”似乎一直難以實現。 世界銀行的分析家朱塞佩·亞羅西認為,非洲大陸遠不是一個低生產成本的地方。他說,與亞洲相比,非洲的生產成本最多可以高出19%。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為非洲的人力成本較高。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跨國企業向一名工人支付的月薪是135美元,而在東南亞地區只需70至110美元。其次是非洲的利率成本較高,能比亞洲高出7%左右。第三是非洲能源成本較高。例如,2006年非洲國家工業用電的平均價格是每度0.068美元,而印度和越南等亞洲國家的電費比這要便宜11%。 令跨國公司望而卻步的還有運輸、稅務等問題。在沒有海岸線的非洲國家,陸路運輸成本比亞洲國家要高出三分之一。另一方面,非洲國家針對跨國企業的稅率高達30%。 大量現實表明,制造業的缺失在非洲并不新鮮。早在2004年,約翰·羅伯茨和索尼婭·法格奈斯就曾在一篇題為《為何孟加拉國超越了肯尼亞?》的對比報告中指出,非洲制造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 報告將肯尼亞落后于孟加拉國的主要原因歸結于肯尼亞政府和當地企業相互勾結,給跨國企業設立過高的市場準入壁壘。另一方面,孟加拉國的私營企業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因此經濟靈活性更強。此外,肯尼亞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高于孟加拉國,這要歸因于上世紀70、80年代該國公共部門的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