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紡織互補存在合作潛力
5月21日,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期間鼓勵中印企業界擴大合作,發揮互補優勢,造福兩國人民。 同為發展中國家,同為世界人口大國,與“衣”有關的紡織品服裝商貿往來必然成為中印兩國企業界深化合作的重要領域。印度作為繼中國、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產棉國,與世界棉花主要消費國的中國,在紡織領域也存在著互補與合作的良好基礎。 據了解,印度紡織工業歷史悠久,是該國規模最大的產業。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紗線生產國、全球第五大合成纖維生產國,印度也是世界最大的黃麻生產國、第二大生絲生產國,尤其是傳統紡織品服裝的設計與生產在國內外深受歡迎。但是印度的化纖生產起步較晚,生產成本競爭力不強,生產的化纖面料成本遠高于中國。目前,印度國民以化纖衣物為主,其化纖人均消費量約占全球平均值的20%,個人紡織品及工業用紡織品的消費量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針對印度目前紡織業的發展現狀,曾在印度調研過紡織市場的某知名企業老總認為,要擴大中印兩國紡織領域的合作,我國化纖企業大有可為。一是可以直接擴大對印度的化纖面料出口,將技術含量高的化纖面料推向印度市場。目前,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化纖面料仍以低檔、“大路貨”為主。二是化纖企業可以率先在印度投資。因為印度國內雖然可以生產化纖面料,但是上游原料仍然依靠進口。我國的滌綸長絲、短纖,甚至聚酯切片企業可以考慮在印度設立工廠,就地解決原料供應。 另外,從事面料印染及后整理的企業也可以考慮到印度設廠。因為印度雖是第三大紗線生產國、第五大合成纖維生產國,但是在面料織造、印染、后整理等技術水平要求高的環節上,印度目前無法達到技術要求,因此導致其整個紡織產業鏈不完整。這就給印染企業,尤其是化纖類印染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空間。同時,在印度政府對紡織業采取扶持政策以促進其發展的背景下,伴隨印度棉紡產業鏈的逐步完善,對以棉為主的天然纖維面料的印染、后整理加工企業,也會有潛在的市場空間。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印度雖是世界上第二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具有勞動力成本(工人每月工資在100~150美元左右)優勢,但是工人技能素質低,勞動效率不高,敬業精神不足,因此印度3.5萬錠的棉紡廠用工人數相當于中國10萬錠的用工人數。同時印度紡織企業的設備水平也是高端、低端差距懸殊,且多以低端設備為主,這也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及產品品質。此外,印度整體基礎設施薄弱,運輸成本高,配套設施不完善。如果印度想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建廠,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解決公共設施問題。如此,未來10~15年,中印兩國紡織行業有望迎來合作共贏的發展前景。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