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紡織企業外貿接單率不足20%
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公開表態稱:今年外貿形勢不容樂觀。時隔一周,記者從外貿企業中進一步探知更為真實的情況:來自紡織行業的中小外貿企業可能“受傷”更深。 這些中小外貿企業稱,國外客戶將國內工廠工繳費壓得非常低,以至于國內工廠不愿意接受外貿訂單。目前工廠針對外貿訂單的接單率不足20%,眾多中小外貿企業拿著訂單無處生產,開始偷偷“思變”。 工繳費太低 不愿做外貿 “我手中的幾個單子,到現在沒有一個找到工廠下單的。”昨日,國內一家中型紡織行業外貿企業工作人員向記者大倒苦水,稱“現在找工廠接訂單比去找客戶拿訂單還難”。據了解,目前國外客戶方往往將工繳費壓得非常低,導致國內工廠不愿意接受外貿訂單。目前工廠對中小外貿企業手中訂單的接單率不足20%。 來自江蘇常熟一家服裝工廠負責人的意見可能更為直接。這名負責人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件外貿訂單的工繳費只有幾十塊錢,但是外貿企業和客戶的要求卻非常多,往往一個訂單要打好多遍樣衣、還要檢驗、要審核,非常麻煩。而內貿訂單正好相反。此外,由于國內物價上漲,隨便一件內貿衣服在國內商場賣,都能標個不錯的價格,內貿客戶不在乎錢,在乎的是能出什么樣子的產品,所以也舍得給工繳費。不論從工作繁瑣程度上還是回報上,我們更愿意做內貿訂單。” 記者從行業內獲悉,目前一些優質的內貿訂單較外貿訂單可給予工廠的回報約高出2-5個點左右。 客戶流失嚴重 中小企業吃“剩飯” 除了找不到工廠接單外,近兩年外貿企業遇到的一個共同問題——“客戶流失”,而今年年初這一情況愈加明顯。上述國內外貿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幾個大品牌客戶相繼流失。這些流失的客戶中,有的將訂單下給國內更為知名的外貿企業(以國資背景的外貿企業為主),有的則將訂單直接下到東南亞國家。 “一些較為復雜的訂單,東南亞做不了的,國企又覺得利潤薄的才會流到我們手中,而因為利潤薄,我們又無法給工廠較高的工繳費,所以形成了惡性循環。”這名外貿企業工作人員補充,“我們現在手上的訂單都是幾千件的小單子,按照20%的利潤來算,根本賺不了幾個錢。” 上述外貿企業工作人員稱,外貿企業中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工人的“薪酬”意識變得特別強,這也增加了企業的負擔。“與其他行業的工人相比,一直以來紡織服裝行業的門檻很低,工人流動性也很大,對薪酬變動的感受不如其他行業強烈。有的外貿企業下面有自己的工廠,原本應該是可以縮減一些成本的,但隨著工人薪酬制度認識的加深,反而出現了成本增加、不好管理的現狀。” “我們現在是求著自己工廠的工人干活,中小外貿企業的日子真的不好過。”另外一家紡織行業外貿企業人士在提到公司自有的兩家工廠時無奈地說。 開始“自救” 醞釀去東南亞建廠 記者從國內中小外貿企業口中獲悉,這些企業并沒有坐以待斃,都在謀求“自救”。國內一家紡織外貿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年初參股了國外一家企業,這家企業的主要業務是向其所在國的客戶爭取訂單,以發往中國的外貿公司。這相當于這家外貿企業將一只腳踏進了自己的上游,“這樣可以實現訂單無縫對接,有利于我們控制成本。” 而另一家紡織行業外貿企業人士則表示,公司有在東南亞地區建廠的打算。不過,記者獲悉,建廠打算醞釀足足有一年多,但遲遲未能實行。國內外貿行業資深人士解釋稱,國內外貿企業在東南亞設廠的困難要遠遠大于收購自己的上游業務。 “首先,東南亞各國在建廠、對待工人等法律上都不相同,國內外貿企業去了短時間內很難適應,也很難立足;其次,東南亞地區的工人雖然人工成本較國內低,但整體素質也較低,能否完成客戶提的訂單要求是個很大的疑問。”這名國內外貿行業資深人士對表示,外貿行業在國內發展了十多年,確實走過了一段輝煌的歷程,今后可能很難再出現好的行情,中小外貿企業想要自救,就是發展多元化的業務,而不僅僅是盯著“外貿”兩個字。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