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頻發反傾銷調查 紡企為避貿易摩擦境外設廠
來自紡織業界的消息,今年以來,拉美地區等新興市場的貿易保護不斷加強,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的貿易保護案件也明顯增多,其中,紡織業是遭遇貿易摩擦較多的行業。為了規避日益增加的貿易摩擦和成本壓力,一些紡織企業開始在境外設廠。 新興市場頻發反傾銷調查 今年以來,全省紡織服裝產品已相繼遭遇多起來自多個新興市場的反傾銷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月,秘魯對部分中國產服裝及配飾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43億美元,福建涉案金額約占全國的10%,涉案企業主要集中在福廈泉;今年7月,巴西對進口自中國、韓國等的尼龍線發起反傾銷調查;而就在不久前,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三國組成的歐亞經濟委員會,宣布對進口到關稅同盟統一關境內的化纖布發起保障措施調查,福建省涉案企業34家,其中百萬美元以上企業就有8家。 專家分析,去年以來歐美需求疲軟導致出口下降,紡織企業出口訂單普遍減少20%以上,主做歐洲訂單的下降比例超過30%。為此,很多紡織企業加快拓展拉美地區等新興市場,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出現大幅增長。隨著中國制造產品出口的增加,相關國家的業界代表要求其政府加大保護國內產業,排斥中國制造,對有關產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呼聲越來越高。 難解“低附加值”困境 為了規避日益復雜的貿易摩擦和成本危機,一些紡織企業開始在境外設廠,“這樣既能減少貿易摩擦,又能很好地利用新興市場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 據了解,此前泉州的峰達輕紡服飾公司已到柬埔寨開設服裝廠,現已有800多名工人,準備再增設一家工廠,屆時全年將會有1000萬美元訂單在柬埔寨生產,而柬埔寨和孟加拉屬于最不發達國家之列,其紡織品出口到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可以免關稅。泉州另外一家紡織企業在越南設廠,目前已具備40萬紗錠產能、4000名員工,該企業去年在越南的產能占比達到40%。 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商會負責人分析,許多企業選擇到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等國家辦廠,主要是考慮勞動力成本的因素和規避貿易摩擦,當然還有配置國際資源和尋找商機、開拓市場的需求。 也有專家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到東南亞國家設廠并非長久之計。“紡織企業要想從根本上避免這種尷尬,最終還是要加強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走高端的產業化路線。”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